高校天文专业缘何由冷转热

文汇报2017-08-02 09:12:29

  原标题:近几年,设立天文学专业、恢复天文学系的国内高校越来越多 天文专业缘何由冷转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曾属于“冷板凳”的天文专业,今年吸引了众多有志于天文领域的考生报考。图为天文爱好者拍摄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的夏季银河。汤珺琳摄

  又是一年大学招录季。每年这个时候,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即将就读的专业。哪些专业最受追捧、未来最有发展潜力?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匹配度如何?认识自己的专业,识别自己的兴趣,这是每位新生在大学里必过的一关。

  随着一批批90后步入大学,高校专业“冷热”之间的切换也在不断上演。除了数学这样的基础专业早些年就开始走热外,诸如文史哲以及天文、地理等曾经一度被贴上“冷门”标签的基础专业,招生也呈现回暖迹象;而另一方面,对于金融、外语、计算机、外贸等一批所谓的“热门”专业,考生在报考时也愈发理性,部分专业的热门程度有所消退。

  大学校园内外,学生选择专业的口味正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

  多年来,天文学专业在高校中一直属于“冷板凳”。但近几年,设立天文学专业、恢复天文学系的高校越来越多———2012年,厦门大学恢复设立天文学系;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将物理系更名为物理与天文系,并于今年改为物理与天文学院;2015年,中山大学成立物理与天文学院;而清华大学早在2001年就依托物理系成立了天体物理中心。

  是什么让天文专业由冷转热?记者日前采访获悉,随着我国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大量天文学和空间科学项目获批,对天文学人才的需求正变得旺盛。同时,国内高校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科学,天文学在高校兴起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础研究投入加大,“长线学科”开始走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博士毕业生这两年变得特别抢手:总共13名博士,有3位破天荒地直接去了国内天文机构,7位继续读博士后,还有3位去了高科技公司。

  而在过去很多年,敢于报考天文学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被视为比较“理想化”,因为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并不好找。

  在国内高校,天文学属于比较稀少的专业,较有口碑的仅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家。“学天文的学生,本科毕业就业的极少,一般都需要读到博士毕业。”中科大天文系前执行主任袁业飞教授说,因为该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去高校、天文台等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过去由于岗位有限,不少博士生毕业后还必须去国外科研机构接受更多训练,才能谋到职位。

  不过,这两年情况已有些改变。当一些大学着手为天文学科“招兵买马”时,天文学专业毕业生也开始走俏,现在有些优秀博士生无需去国外深造,即可谋到教职。与此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的不少研究员流动到了高校,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流动到中山大学天文学系的林伟鹏研究员告诉记者,天文学属于基础科学,这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家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造了大量天文学大科学装置,比如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郭守敬望远镜、暗物质科学卫星“悟空”等;启动了不少科学计划,比如探寻引力波的天琴计划、阿里计划等。他说,这么多大科学装置观测收集的海量数据,需要大批优秀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去分析研究。

  袁业飞说,天文学这样的“长线学科”开始走红,预示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物理系前沿与天文相关,一流大学少不了天文学科

  天文学科在国内高校兴起的另一个原因,则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带来的动力。

  林伟鹏说,在“数理化天地生”的传统基础科学分类中,天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更重要的是,目前物理学的最前沿领域,很大一部分与天文学相关。比如中微子、宇宙加速膨胀、暗物质、暗能量等研究,都与天文学、空间科学密不可分。所以,很多高校将物理学与天文学放在同一院系中,至少在物理系中设立天文学相关专业。

  不少天文系的教授都提到,天文系、天文研究中心几乎是国外一流大学的“标配”。比如,哈佛大学的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牛津大学的物理天文系,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的天文学专业都赫赫有名。林伟鹏说,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们比较重视应用科学,不少高校天文学专业萎缩、断档,但现在的确到了再次兴起的时候了。

  袁业飞说,天文学的由冷转热,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我们与国外天文学科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而我国未来在宇宙探索、深空探测方面的人才需求还会增加,天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