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校“大师系列校园剧”致敬大师

2017-07-04 08:04:21|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高校“大师系列校园剧”致敬大师、以文化人,师生们认为——排一个剧比上一年课有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上海交通大学大师剧《钱学森》剧照。 (资料)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上海交大医学院《清贫的牡丹——王振义》、东华大学《钱宝钧》、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潘序伦》、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

  致敬大师、以文化人。记者日前获悉,这些上海高校的大师剧均已完成排演,今年在市教委扶持下组织巡演;同时,今年起新立项并开始孵化另外6部大师剧,力争今明年公演,实现剧目数量翻番。

  育人模式:演者观者皆受教

  师生即演员,观演即受教,“排一个剧可能比上一年课效果还好!”师生们说。不少大师剧都以老校长为主人公,他们是不倒的精神旗帜。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创校校长潘序伦始终倡导诚信文化,“立信”二字校训至今坚持不变。《潘序伦》中饰演顾准一角的朱延钰同学说:“我深深感受到这部剧并不单单是一部文献剧,更蕴含着这座学府的魂。”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既是一名教育家,也是威武不屈的烈士。上理工在《刘湛恩》成功演出基础上,成立了“湛恩知行”青年理论实践团,更新了理论学习组织模式,成为团中央全国百佳之一。

  为求历史真实、艺术完美,《钱宝钧》一剧创作中,东华大学有专人收集一手素材,涉及图片300余张及文字资料近50万字,并通过当面访谈、电话、邮件等方式采访320余人次。材料学院2016级学生雷鸽说,这部戏让她对校史有了深入理解,老校长在抗战爆发家国难归、动荡年代科研遇阻等一次次困难面前,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带给新东华人前进的动力。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表示,“大师系列校园剧”演出的是戏剧,传承的是文化,宣传的是大学精神,培育的是公民道德。

  演出模式:从校园到社会

  《钱学森》堪称申城大学大师剧的先发作品之一,并率先从校园走向社会。迄今,《钱学森》已经巡演10轮31场次,多次到社会各单位和社区演出,包括赴国家大剧院。据悉,今年7月下旬,《钱学森》剧组将赴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向钱老等开创的空天事业当代同行献上慰问演出。

  上音创排的民族歌剧《贺绿汀》现已基本完成剧本、唱段。作曲由著名作曲家、上音校友张千一担纲。排练则在8、9月份进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将担任主角,领衔上音声乐歌剧系的师生演出团队,并分成若干不同的师生演出梯队。预计首演在今年11月27日上音90岁生日之际,该剧还初步获得明年赴匈牙利李斯特国际歌剧节汇演的演出邀请。

  市教委透露,今年还计划在已排演完成的剧目中优选4部大师剧录制成《大师》电视系列剧,向社会公映。

  创作模式:“1+N”出精品

  为出原创精品,根据上海高校大师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大师剧有着“1+N”的合作模式,“1”是上海戏剧学院,“N”则是参与创作的各个高校。据介绍,在剧目创编力量上,上戏派出专业师资前往相关高校,或指导或参与创写剧本、编排话剧、担任编剧和导演,对于个别表演力量薄弱的高校,甚至提供专业演员担任剧目主演。最终则达到剧目“本校化”,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展演、甚至演职人员的自我更新换代。

  以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振义院士为原型的《清贫的牡丹》就是首部采用“1+N”模式孵化成功的大师剧。上戏教授、剧作家姚扣根担任编剧。上戏还聘请了著名话剧导演雷国华担任导演,上海话剧中心著名演员张震、余亚等出演角色。在此过程中,交大医学院则培训打造其学生话剧社兰陵剧社,编排学生版的《清贫的牡丹》。如今,学生版《清贫的牡丹》已成为交大医学院新生入学的第一课。

  看完《清贫的牡丹》后,201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谭天华说:“自己曾怀疑究竟该不该学医,当看到有那么多坦坦荡荡、清清白白的前辈,我唯愿此生以此身,致此至圣之事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