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卓有成效的美术史论家”:王震

2017-07-19 15:07:2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王震(带logo)

  王震(1933年—),摄影 彭丽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彭丽):2017年7月15日,国际在线上海微网对王震老师进行专访。王震, 1933年生,美术史论家。用50多年的时间,编著有《徐悲鸿评集》、《徐悲鸿艺术文集》、《艺术大师徐悲鸿》、《徐悲鸿年谱》、《徐悲鸿研究》、《徐悲鸿在南洋》、《徐悲鸿》、《徐悲鸿的艺术世界》、《徐悲鸿书信集》、《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徐悲鸿艺术随笔》、《徐悲鸿年谱长编》、《徐悲鸿文集》等,共18本。其中有几本著作,字数高达20万字。

  王震的书房虽不大,但整整齐齐、层层叠叠的排满了徐悲鸿的研究资料——档案册、已完成的著作、整理好尚未发表的书稿,均被分门别类的整齐排放着。这一切,记录着徐悲鸿的一生,也承载着王震的一生。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众所周知,您是从事徐悲鸿研究的专家,并且硕果累累。首先请您谈谈,您在什么时间和契机下,开始进行徐悲鸿研究工作的?

  王震:我1960年4月1日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律系。之所以能提前三个月毕业,一是因为上海宣传系统工作需要;二是当时成绩不错,加上毕业时我已有近9年的党龄。当时被分到出版系统, 在出版局下面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工作。报到的时候看到了所长舒新城的办公室里挂着徐悲鸿的六幅真迹。我问舒所长怎么会有那么多真迹?舒所长说:“徐悲鸿生前,我们是相交25年的好朋友,我最多收藏徐悲鸿的字画有51幅,挂出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自此以后,每次到所长办公室,就瞻仰徐悲鸿的作品,并开始在图书馆查阅徐悲鸿的相关资料。越是查阅资料,越是钦佩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热忱。从此便走上了研究徐悲鸿的道路。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从1960年开始,距今已有57年的时间,请您简略谈谈,这半个多世纪,您在搜集资料和出版著作方面的主要经历。

  王震:1960年春到1979年,这近20年的时间,我主要从事徐悲鸿资料的搜集工作。那个年代复印很难,特别是很多解放前的资料也不允许复印,我就手抄。一个人抄得慢,就让夫人休息时间帮我抄。

  从1960年在辞海编辑所工作开始,到退休的36年时间,我从来没有午休过。别人午休的时候,我就到我们单位的图书馆查阅和抄录资料。图书馆里收录着从清朝末年开始的详细的资料,报纸就有400多个品种,这对于我搜集资料非常有利。

  其实,徐悲鸿是1919年从上海走向世界的。他在欧洲呆了近七年后,又于1927年秋回到上海。1928年徐悲鸿从上海到南京国立美专任教,抗战时期又到了广西桂林。1937年年底到重庆,1939年初至1942年,徐悲鸿主要在南洋(新加坡、印度等地),1946年徐悲鸿到达北平,直到去世。这是徐悲鸿的一生。为了详细获取每个阶段的资料,我寻遍徐悲鸿到过或生活过的每个地方。所有能联系到的徐悲鸿的好友和学生,都会拜访,掌握第一手资料。1960年春至今,这 57年,已经养成习惯,每每看到徐悲鸿先生的资料,必整理归类。

  1979年起,我便开始著书创作。因为掌握的资料多而详细,可以具体到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是连着几天,所有的资料都有年月日、有据可查,写起来就很容易。迄今为止共出版了18本著作,其中有几本字数在20万字左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王震著作(带logo)

  王震著作。摄影 彭丽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2013年8月24日召开的徐悲鸿国际研讨会上,您发言提到徐悲鸿的出生日期并不是7月19日,能具体谈谈这个问题吗?

  王震:是的,我在研讨会上专门提到了徐悲鸿生日的问题。现在外界的说法是徐悲鸿出生于1895年7月19日,我认为,1895年是对的。但7月19日这个日期,是没有史料根据的。徐悲鸿1950年3月份给朋友的一封信上写到:我生日为阴历5月26日。1895年阴历5月26日转换成阳历是6月18日。这是从徐悲鸿先生的信件里得以证实的。另外,徐悲鸿生前1945年在重庆过50周岁寿辰,也是在当年的阳历6月18日过的生日。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作为研究徐悲鸿的专家,您如何评价徐悲鸿和他的艺术?

  王震:徐悲鸿是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卓越的美术教育家,爱国主义战士,是20世纪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推手。徐悲鸿的艺术思想,是无产阶级的艺术思想,是中国先进的思想。徐悲鸿1918年在北大就明确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说起徐悲鸿的艺术,其实在1926年徐悲鸿从国外第一次回来探亲时,就有文章评论说:“徐悲鸿的画作,确定了其在中国画界的领袖地位。”徐悲鸿创作、理论、教育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值得称誉。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徐悲鸿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外界仍有批评的声音,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震:艺术是允许评论的,但必须实事求是。80年代中期,对徐悲鸿的批评比较多,集中在对他的艺术主张的批评上。这并不客观。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无产阶级的文艺观和文艺政策,与当时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观是吻合的。很多人把中国没有深入学习和引进西方艺术的自由化思潮等都归过于徐悲鸿的阻力。这不客观,也不科学。徐悲鸿曾说:“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西方艺术中好的方面我们要学习,但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西方艺术即使是现在也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工作,相信对于如何做好研究工作您有自己的经验,能简单谈谈吗?

  王震: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认真”。做学问一定要认真,这不是事业,是责任。对于徐悲鸿的研究,一开始我就是抱着认真做好的想法进行的。人的精力其实是有限的,决定做了,就要尽力做得完整一点、健全一点。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您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完整呈现徐悲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徐悲鸿研究工作上,是否有遗憾?  

  王震: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从来没有想过是否有遗憾的问题。要说遗憾的话,我唯一的遗憾是出生太晚,而徐悲鸿过世太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