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先生与水彩画

2017-07-03 15:44:5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编者按:徐悲鸿先生青年时对水彩画情有独钟。由于家庭贫寒,他青少年时代最初涉猎的除民间年画、传统寺庙壁画外,就以水彩画为最多。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保存及陈列有徐先生早期的创作人物、双马、雄狮等水彩画 6 幅。据廖静文女士讲,这些作品均作于 1914 年前。它是研究徐悲鸿早期艺术实践和我国水彩画历史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水彩画(英 Water Colour)是用水调和一种透明性的颜料以作画,故名水彩画。由于工具轻便,透明材料较油画便宜,画家常用它来即兴写生和搜集素材。一般水彩画不宜过大,古代的湿壁画实际上也就是用水彩画于湿壁上的绘画艺术。15世纪末欧洲始有水彩画,18 世纪起在英国发展为独立的画种。涌现出不少水彩画大家力作,影响世界。

  清代末年,随着“洋务运动”,西方文化艺术、水彩画等开始传入中国。20 世纪前后水彩画传入上海,最初称“水画”。《申报》1906 年 10 月 15 日刊登一则广告:宝和洋行拍卖各种山水、人物、大小油画、洋画、水画,皆系名人笔法。“水画”名列其中,引起人们关注。1907 年 2 月 25 日《时报》刊登广告:民立上海女子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课程包括铅笔画、水彩画、油画等。之后不久,上海图画音乐专修学校,招收专习铅笔画、水彩画、油画的学员。

  1910 年 12 月 28 日,画家周湘在沪发表《上海油画院章程》,该章程二十二项。宗旨:专授新法图画法,并研究关于图画必须之学识技能,以养成专门人才,使将来从事教育工艺得良好之效果为宗旨。在学科有:水彩画、渲染法、衬托法、光暗法、远近法、写生画法、风景画法、人物画法、摄影布景法。之后水彩画方兴未艾,迅速普及,传播到全国各地。

  1911 年(辛亥)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给青年带来希望。1912 年(民国元年),徐悲鸿独自到上海卖画糊口,并想学习西画,未能实想。数月后回乡在和桥彭城中学任教。(《悲鸿自述》)上述《人物》、《雄狮》等水彩画就作于此时前后。为中国水彩画史平添了珍贵的画幅。也是画家早期留下的难得的最初创作。

  幅水彩画中人物 4 幅:

  1、《敬姜》(59cm×48cm),题词“吁嗟鲁季,业荒于嬉,勤则不匮,崇拜母仪。”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敬姜_副本(带logo)

徐悲鸿《敬姜》水彩画。摄影彭丽。

  取材历史故事。汉代刘向《古列女传·母仪传》中有“鲁季敬姜”。“鲁”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季”是复姓“季孙”之“季”。“敬姜”是人名,她是鲁国大夫公父穆伯的妻,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文母”是:敬姜是公父文伯的母亲之意。

  文伯退朝,朝敬姜,敬姜方绩,文伯不同意母亲方绩,怕族人讥笑。敬姜叹曰:“鲁其亡乎?使吾子备官而未之闻耶?”于是以圣王之处来教导文伯,使他明白:“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的道理。敬姜的这种品德,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业荒于嬉,勤则不匮”不是文中的原话,但是文中的意思。

  唐代韩愈(763—824年)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有“业绩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徐悲鸿幼儿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忠义至孝,勤学苦练。青年时家庭困迫。但他牢记古训,胸怀大志。《敬姜》,则是对母亲严格教子的歌颂。题词将敬姜与韩愈的故事融合。画姜氏年迈坐木凳上,左手持荆条,举右手诉说,教子如何做人。务必勤学爱劳,不可荒废学业。右站儿子,躬身低首恭听母亲教诲。态度谦和。

  2、《孟德曜》(58.5cm×47.5cm),题词“大汉女宗,去华存朴。椎髻布衣,翛然自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孟德曜_副本(带logo)

徐悲鸿《孟德曜》水彩画。摄影彭丽。

  取材历史故事。东汉孟光,字德曜,梁鸿妻,孟光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夫妻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主。后至吴(今苏州),鸿为佣工,每食时,她举案齐眉,以示为梁鸿的敬爱。作者把孟光画成一个“椎髻布衣”、勤劳质朴的农家妇女,袖挽臂上,手握簸箕,边劳作,边凝望前方。身后为桌子,右旁放缸、家什,左前置方凳、缸,公鸡、母鸡、小鸡正在觅食,门外树上绿叶纷披。俨然一派农家景象,画面主题突出。女主人“去华存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3、《少妇坐像》(59cm×47cm),题词“我仪文母,诚一端庄。生子明圣,周家之光。”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少妇坐像_副本(带logo)

徐悲鸿《少妇坐像》水彩画。摄影彭丽。

  取材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的故事。三母指太姜、太任、太姒。太姜是周文王的祖母;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太姒是文王妃,武王母。“生子明圣”的“子”,是指周文王。太任怀文王时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很注意胎教。文王生而明圣。(这是文献记载最早的胎教。)“周家之光”的周是指周朝,这是周朝的光耀。“诚一端庄”,是对太任品德的赞颂。原文是“太任之性,端一诚庄。”图绘文王之母太任坐桌前,仪态端庄,似作胎教。

  4、《勾践夫人》(61cm×48cm),题词“渡江入吴,君后臣妾,坚忍相夫,率霸于越。”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勾践夫人_副本(带logo)

徐悲鸿《勾践夫人》水彩画。摄影彭丽。

  勾践(?—前 465 年),春秋末年越国君。公元前 497 年——前 465 年在位。曾被吴打败,屈服求和,入臣于吴。回国后,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整顿军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吴国。继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勾践夫人与勾践同甘共苦,卧薪尝胆,相依为命。终于以自己的贤德换来越国复兴。在历史上称谓贤妇。该画作勾践与夫人坐船上,身着布衣,苦渡岁月,渡江入吴。勾践夫人“坚忍相夫”,似讲说刻苦图强的道理。时令为深秋,群雁高飞。勾践似有所领悟,举首眺望。

  5、《雄狮图》(59.5cm×45cm),背面题字:“神气充足,精神焕发,我中国国民不当如是耶。甲寅菊秋悲鸿”下钤篆书“江南贫侠”白文印。行草书潇洒挺劲,颇见功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雄狮图_副本(带logo)

徐悲鸿《雄狮图》水彩画。摄影彭丽。

  甲寅为民国三年(1914 年)。作者时年 19 岁,任彭城中学、始齐女子小学、宜兴女子中学图画教员。知己张祖芬先生赠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此水彩画卧狮神满气足。充满坚毅精神。用笔洗练,色彩明快。系作者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幅雄狮作品。以醒狮誉国,唤起国人爱国主义精神。

  6、《双马图》(14.8cm×10.2cm)背面题字:“海天寥阔”,魏体楷书,笔法遒劲。系民国四年(1915 年),悲鸿应明智大学之聘临别家乡赠友人之作。双马饮水,造型准确,二马神交,情义绵绵。为一幅难得画马佳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双马图_副本(带logo)

  徐悲鸿《双马图》水彩画。摄影彭丽。

  1915 年徐悲鸿第二次到上海打工谋学。他应约为审美书馆画了春夏秋冬四幅五彩花鸟条屏。可能为水彩画,采取传统中国画条屏形式,还在画上落了款。交给馆长高剑父、高奇峰,审美书馆给了笔润二十元钱,勉强度日。为了渡过难关和练习人物画的技法,在朋友黄警顽劝说下,徐画了两幅月份牌仕女图。似也应为水彩着色。高氏兄弟没有通融收购。他把这两张画分别捐赠给了孤儿院和聋哑学校。这时徐悲鸿拜访了画家周湘,二人一见如故。徐带去自己的几幅画,其中就有水彩画,受到周湘的赏识和好评,说表现技法已经具备成功的条件,鼓励徐再下功夫,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一鸣惊人的画家。周湘是江苏嘉定人,曾在徐家汇天主堂的土山湾油画馆学习。对欧洲美术史、法国和意大利的各派绘画大师的作品非常熟悉。徐悲鸿欣赏了他的收藏,听了他的讲解,大开眼界。二人成为好朋友。对徐悲鸿学习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16 年,徐悲鸿应征为哈同花园作仓颉像入选,并担任花园中美术指导工作,还曾画过舞台布景,生活工作条件得到好转。在学习实践中,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经哈同的秘书姬觉弥介绍,徐悲鸿认识了维新派领袖、国学大师康有为,并执弟子礼拜康为师。受到康有为“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和倡导西洋画的影响。康并为徐题词“写生入神”。康有为的国学、书法和丰富的收藏对徐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书法得到康的指导。他精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名碑,徐的书法得到升华飞跃。

  这时康先生命徐写其亡姬何旃理像及全家像。徐悲鸿精心创作,完成了大幅水彩画《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成为中国水彩画史也是徐悲鸿青年时期重要的代表作。这幅画吸收了西画和传统中国肖像画的精髓。把人物集中分三组安排到前景,突出康南海及其夫人爱姬。全家12口人分列中左右,动态多样。康有为着长袍站立画中偏右,手扶小儿。夫人有坐有立,儿童天真活泼,背景为花园,水榭凉亭,一派雍容大家庭和睦气象。人物传神,色彩丰富。收藏者 2009 年以 810 万人民币高价拍卖。创造了中国水彩画拍卖最高纪录。

  1917 年 5 月 14 日,在姬觉弥资助下,徐悲鸿携爱人蒋碧微女士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日本明治维新后,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引进大量西方名家美术作品,促使日本画广泛吸收西洋画技法。使日本画在原来受到中国画影响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面貌、新的技法。对此徐悲鸿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日本画家能摆脱积习,会心于造物,努力创造博丽繁郁的境界,在花鸟画方面成就很高,缺点是华而薄,少韵致,缺乏蕴藉朴茂之风。他在日本认识了著名美术史家中村不折。购买了许多美术书籍和名作复制品,大大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在日本花费较大,很快“资助”用完。半年后于十一月徐与蒋返回上海。他听从康有为劝告,于十二月经天津赴北京。认识了著名学者诗人华林、罗瘿公等。时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与陈师曾等共倡美术革新。据李仲融先生回忆:“抗日战争前,有一次蔡元培老先生对我讲:‘在我国四万万国民中,蕴藏着多少智谋雄伟非常的人,不为世所知所用,徐悲鸿只是其中的一个,课徒作画而已,其力仍不能伸。’”(《徐悲鸿的二三事》)蔡元培先生为徐悲鸿在北大提供了伸展能力的一个平台。徐先生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学生讲课全力以赴,并带领学生外出写生,画水彩、速写等。他与爱人蒋碧微应李石曾之邀,同时在孔德学校义务教学。

  在北大任教期间,徐悲鸿教学之余,创作了《天女散花》。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京剧革新代表作《天女散花》传神写照。成为民国初年艺术创作双璧。受到艺术界高度评价。标志徐悲鸿在传统中国仕女画基础上,腾古开今,在描绘当代人物上启开新的一页。吸收了水彩画等西画技法,别开生面。此画为梅兰芳先生视为珍宝,永远珍藏。

  徐悲鸿留学期间(1919 年—1927 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素描和油画上。早年掌握的水彩画技法,对他把握色彩提供了帮助。其油画吸收了水彩的色彩明亮,雅俗共赏的民族风。他曾经说,要把油画变成送子观音,让千家万户供养。从他的色粉画《沙罗美》,可以看出他追求的绚烂之美。把色彩发挥到极致,具有现代审美感。徐先生回国后,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并致力油画、中国画创作,并努力倡导水彩画。宋步云先生晚年回忆,上世纪 40 年代在重庆,他致力于水彩画。因处于艰苦年代,油画原料奇缺,而且价格昂贵,水彩画成为当时时尚。一批艺术家聚集在重庆,多次举办美展。徐悲鸿先生筹办中国美术学院,极为关注水彩画的发展,常与宋步云沿嘉陵江散步。徐先生曾说:“雾重庆近似雾伦敦。气候、环境适合水彩。伦敦有雾都之称,跨美丽的泰悟士河两岸,故英国水彩风景画驰名世界。重庆滨临嘉陵江畔,日出日落,景色优美,只要在江边一站,几十幅画境会来到眼前。”又说:“水彩画看似容易,要真正画好很难,必须锲而不舍,刻苦磨炼,深钻下去,才能有独到的造诣。”(孙美兰《中国气派的名师宋步云》、《美术》2011 年 2月)徐悲鸿先生曾称艺有两德:曰华贵,曰静穆。纵观他的创作和美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地域特色。融英华秀发、静穆渊雅为一体。从而获得社会的强烈反响。

  1943 年初,徐悲鸿先生聘任宋步云任职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副研究员  。在徐先生的鼓励下,宋步云在重庆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平添了壮美意境。徐先生的教导使他终生受益。直到晚年,宋步云毕生努力追求绘画创作的中国气派、东方神韵,端庄典雅、空灵朴厚的美学风格。使之净化欣赏者的审美情操,开拓大美术的胸襟。这一切主要是宋步云的不懈努力,但与徐先生的慧眼识珠,大力倡导、积极鼓励也是分不开的。抚今追昔,美术创作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将会从老一辈美术家理论与实践中汲取营养,继往开来。

  (编者注:作者王泽庆,男,1940 年生,笔名河东、华山,山西稷山县人。196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特约研究员,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山西师大、运城学院客座教授、河东博物馆研究员、书画家,王铎书画院名誉院长,河东书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编著有《徐悲鸿评传》等书,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者稍作修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