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改新探索 不只拆迁一条路

2017-01-18 10:58:38|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回归“站在体面的门头下说话”

  新年,一场类似于“梦想改造家”的讨论“撩拨”着爱民弄和天津路500号里弄内所有居民的心。目前,这两个典型的小街区石库门里弄作为抢救性保护的石库门里弄入选风貌保护街坊,并列入2017年城市空间微更新试点。对于“微更新”这个词,居民们并没有多少概念,令他们挂怀的是:如果试点成功,生活舒适度将大大提高。

  爱民弄和天津路500号里弄,隶属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位于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这种小街区式的石库门里弄在上海现存的石库门建筑中并不多见。这两个街坊设计范围为宁波路—浙江中路—天津路—贵州路围合的区域,人口密度非常高,外来务工人员租赁居住情况逐年增加,住宅成套率低,基础服务设施与室外环境亟待提升。

  目前,这两个街坊存在的问题很类似:面向城市道路的社区入口空间亟待整理美化,通道中晾衣架多且设置杂乱,还有杂乱无序的停车和缺乏维护的绿化。微更新将借助市规土局平台,征集广大设计师的方案,并通过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形式,让居民全程参与社区功能优化与迭代。

  以天津路500号为例,根据初步设想,街坊入口形态将得到重塑。增加休憩设施和宣传设施,给居民提供一个可交流、可休息的场所,回归当年“站在体面的门头下说话”的生活场景。其次,公共空间梳理与环境优化。考虑利用街坊内的通道空间,梳理拆除违章搭建,增设绿植,重新排布水斗设施等。

  外滩老大楼年前公共部位完成修缮

  黄浦区外滩风貌保护区有71幢老大楼,它们的原始设计为办公用房,却因种种历史原因改为民用住宅,涉及居民5000余户。九江路210号大楼是这些老大楼的代表。如何提升这些大楼内居民的居住感受?

  去年8月,黄浦区以九江路210号大楼为首个试点,正式启动针对这类老大楼的居住修缮工程。今年春节前,九江路210号老大楼内的全部公共卫生间、水房和厨房空间等修缮将基本完工。预计今年三四月份开始,施工方将着手恢复安装电梯工程。

  据介绍,九江路210号大楼当年的建造标准比较高,原始状态较好,结构上没有较大问题,主要做的还是“里子”工程。修缮工程施工队现场负责人介绍说:这种居住类老大楼修缮的难度在于一边大修,居民还要照常过日子,因此施工过程中特别注意减少扰民。

  据修缮方介绍,最初对居民意见进行征询时,大家最集中的诉求在于两点:一是希望引入管道燃气,二是盼望老大楼可以恢复电梯。前者由于不符合相关规定,暂时无法实现,但有条件可以恢复一部电梯。

  事实上,从修缮工程启动以来,结合实际情况,已对最初设计院查勘后确定的方案几易其稿,由于居民诉求各式各样,为尽可能调和大家需求,只能结合居民的具体需求边做边修正。黄浦区相关部门表示,希望通过对九江路210号老大楼的试点修缮,为外滩风貌保护区内居住类老大楼的修缮摸索出经验,为风貌区内的旧改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样本。

  “彭三”巧解“拆落地”回搬安置难题

  彭三小区,在上海旧改新模式中,几乎就是一个传奇:小区中部分楼房进行成套改造,部分进行原地拆除重建,即“拆落地”。新年伊始,居民回搬选房安置工作顺利推进,公开、公平、公正的“选层摸号”方法,让居民心悦诚服、顺利完成选层选房。

  彭三小区是静安区现存最大的不成套住宅区,建筑大都建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有55幢,均为砖混4-6层房屋,其中成套15幢,非成套房屋43幢。小区内建筑老旧,房屋墙面、屋面渗水,地基不均匀,沉降严重,雨污水管道堵塞,绿化破损,公建配套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很差。

  2007年10月,彭三小区改造立项,分五期建设:一期为改扩建改造,二期、三期、四期、五期为拆除重建改造。目前,小区内成套15幢旧公房已全部完成平改坡综合改造;二期工程包括拆除6幢,新建3幢多层以及结合原文化馆改建建造一幢18层廉租房;其余几期工程也分别顺利推进。

  在拆多层建高层的改造过程中,最棘手的是后期住房楼层的分配安置工作。尽管改造后每户厨房、卫生间独用,并相应增加每户的居住面积,但居民们都希望选择较高楼层,也曾吵得不可开交。为此,街道旧住房成套改造办在半年时间内先后组织召开了19次居民座谈会,征求每户人家的合理化建议,最终推出了通过公开摸彩摇号方式来选择楼层,即“选层摸号”法,得到了全体住户一致表决通过。  

  小区居民老吴此次选到了七层703室,虽然与自己希望中的十层以上有一点落差,但他依然非常高兴。他说,此次选中的新房,不但煤卫独用,而且面积都略有增加,还有了晾晒衣物的阳台。老吴感叹,年过花甲还能在原地住上新房子,“实在太赞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