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百年“陋巷”换面子也改里子

2017-01-03 11:19:55|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

  在老弄堂里兜了一圈后,身穿绿马甲、别着志愿者红袖章的陈玉红,习惯性地站在弄堂口,静静打量。位于杨浦区大桥街道的百年旧里顺成里,从外到内,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窄窄的主干道上不再堆满杂物,地面看不见烂菜污泥,居民晾晒衣服井然有序……

  “不用高大上,只要接地气。”身为顺成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陈玉红心中有本账:二级旧里生活条件虽不尽如人意,与其唉声叹气等动迁,不如寻找支点撬动居民的幸福感。而这个支点正是顺成里居民区探索的“四位一体”机制,在党总支的统领下,发挥党总支委员、居委干部、群众团队负责人、居民代表的作用,整合资源,自治家园。

  对于“陋巷”的变化,住在这里的“七十二家房客”最有感受:“别看阿拉住的是百年老公房,现在住起来很舒服,必须点赞。”

  这里曾让居民“叫苦连天”

  顺成里由三条百年弄堂组成,住着1700多户人家。30多年前,陈玉红嫁到这里安家,今年是她在居民区工作的第10个年头。在她印象中,自从来了这里,周围老百姓的“投诉”就没间断过。

  居民投诉最多的就是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弄堂里各家各户堆满杂物,有时把路全堵住了;多年前位于弄堂里的周家牌路小学停办,一度成了群租房集聚地。“各种黄鱼车、电瓶车在弄堂里跑来跑去。哎呦,卖啥的都有!”一位老阿姨吐槽,这里快变成农贸市场了,“卖菜的、卖小百货的、半夜卖烤羊肉串烤鱿鱼的,搞得又脏又臭,声音老大的,24小时都不停……”

  最让居民头疼的是,弄堂里失窃事件时有发生。“哪家窗户没关好,就有人用竹竿伸进去,上面装个简易钩子,钩包包、钩衣服,反正只要能看得上眼的全部掳走。”居民沈祖庭说,失去了最起码的安全感,根本谈不上幸福生活。

  城市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林立,马路宽敞。“可对小弄堂的居民来说,这些‘面子’问题都比不上‘里子’好来得实惠。”陈玉红说,顺成里居民以年老独居者、纳保者、外来借房者等为主。和商品房小区不同,二级旧里没有专属物业,没有业委会,居民碰到急难愁问题,光靠居委会的话,势单力薄。

  变化源于弄堂里的“议事会”

  在二级旧里,居民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邻居,有事没事常在一起喝茶聊天。渐渐地,居委干部发现,这些正是他们的兴奋点和需求点。“不如在居民区探索新机制,摸清居民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陈玉红说。

  大家形成共识:在特殊的二级旧里,只有更多地发挥居民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治理家园。如何将肯奉献、有才干的居民凝聚起来?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指引下,弄堂成立了议事会,成员包括党总支委员、居委干部、群众团体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中党员占了四成。

  许多居民爱遛狗,原本就不大的弄堂路面上随处可见狗粪,居民怨声载道。这一问题被提上议事会议程,居委会经过排摸,小区有75户人家养了95条狗。议事会党员、成员等化身志愿者,包干小巷的公共范围,清理狗粪、垃圾,对狗主人进行说服教育。有的居民对文明养宠“虚心接受,屡教不改”,居委干部对他们“动真格”,如果两次教育仍置之不理,第三次给房东打电话,要求取消其租房资格。“要么选择搬家,要么请清理狗粪,爱护好环境。”一位租客在议事会成员强硬的态度下,最后选择搬家。

  志愿者的身体力行,换来了居民的支持,顺成里就从清理狗粪开始,逐步改善小区环境。一位居民说,“以前丢垃圾,还没到垃圾箱边就一扔,现在看到弄堂里有张纸片都要捡起来,干净的环境来之不易,要珍惜。”

  怎样能让居民过得舒服些,成了议事会办事的评判标准。“居委会、弄堂里的议事会、街道物业成了顺成里的‘三驾马车’,共同治理小区。”有了新机制,变化在百年弄堂悄悄发生。个别弄堂地势低洼,排水不通畅,大暴雨时底楼居民家中时常进水,在各方努力下,弄堂里的下水管道换成大管子,保证路面不积水,家中不进水。哪家的水管、水表等出了问题,小区“为民服务队”志愿者刘振忠二话不说,带着工具箱上门修理。居民家中的厕所和倒粪站安装上了除臭器,消除异味。在街道的支持下,顺成里安装了7个探头,大大降低了失窃率……

  公共资源更精准服务居民

  让弄堂居民开心的是,借着全市区域环境大整治的东风,大桥街道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弄堂内原周家牌路小学校址进行集中整治。原校区的分隔住房被全部拆除,清退了近百户租户,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整治完以后怎么办?杨浦区最终决定,将原周家牌路小学校址改建成周家牌路睦邻中心,让公共资源更精准地为群众服务。

  “姚明还到这里跟学生们打过球呢!”在顺成里老弄堂里住了56年的王锦荣难掩喜悦之情,“这里成了开在家门口的‘百姓会所’。”记者在现场看到,顺成里居委会、议事会的办公点已搬到这里。在党组织的牵桥搭线下,顺成里居民享受睦邻中心引进社会组织承办的亲子、早教、日托等服务项目。

  “弄堂里公共空间少,无法安装健身器材,为何不安装在这儿?”为了解决居民锻炼难的问题,陈玉红动起了睦邻中心的脑筋。去年6月,她向大桥街道递交了一份申请书。在街道的支持下,12件室外健身器材一一到位。“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么小的弄堂也有地方锻炼了,而且就在家门口。”居民蔡阿姨高兴地说。

  居民区党总支发挥居民骨干特别是党员作用,组织了一支党员志愿者队,60多人成了弄堂里的一支服务别动队。由于顺成里是老旧小区,房屋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曾几次发生火灾险情。去年暑假,60多名党员不顾炎热走门串户,巡查弄堂内干粉灭火器,指导居民正确使用。居民项金龙五年如一日,每天早上6时准时打开弄堂铁门,让环卫车进出作业。而得知项师傅身患癌症,党员和群众志愿者中的烧菜能手组成一支“厨师团队”,每天轮流上门为他烧菜。

  “以前我们盼动迁,现在这句话也不挂嘴上了。”居民们自豪地说,顺成里小区的一个弄堂已被评为区级文明小区,今年另一个弄堂也要参评,“看得见实惠,我们都说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