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养老顾问”畅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8-09-25 08:56:17|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把老人的急难愁解决在基层 上海社区“养老顾问”畅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强老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副站长周颖正一手举着电话,一手拿笔记录着。最近,她又多了一个身份——社区养老顾问。一连串的问题与回答,没有草稿,没有提示,她全都了然于胸、条理清晰,没用几分钟,就问清了老人的养老需求,给出了建议。

  “面对上门或来电咨询的老人,首先要问清情况,比如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养老金收入等等,再根据老人提出的要求,给他们‘量身定制’。”

  今年5月,上海社区“养老顾问”试点正式启动,前两批共104家社区“养老顾问”点先后挂牌,接受市民咨询。养老顾问能为我们做些什么?他们的出现,将给当前的养老服务带来怎样的变化?

  “包打听”与“全知道”

  “上海的养老机构那么多,但哪家离得近、哪家条件好、哪家服务质量高,我们心里真没底。”得知养老顾问上线,家住附近小区、正为父母养老犯难的徐文怡专程上门。

  徐文怡面临的情况并非个例,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都是民政部门所关注的。目前,上海的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比较丰富,已建有703家养老机构、127家社区长者照护之家、56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34家社区居家服务组织等,同时也制定了不少有关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但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不少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时,还是感到对政策不清楚、找资源有困难。

  养老顾问的出现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芷江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前台,放着一个介绍养老顾问告示牌,“包打听”与“全知道”两个词,在牌子上显得尤为醒目。

  “设置这样的点,就是让老人和亲属有地方问,而且是到熟悉的地方问熟悉的人,起到对接资源的‘桥梁’作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唐海波介绍,咨询者通常不会问得很深,主要是了解渠道,可以联系到谁、地址在哪。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接待了50多人次。

  由于目前的服务点都设在街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养老顾问都是中心现有的工作力量,以及街镇其他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老人们可以随时提问,及时得到解答。有问题找养老顾问,可以说是找对了人。

  除了可以现场咨询和来电咨询,中心还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线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芷江养老乐慈汇”。但微信公众号有多少老人会看,甚至有多少老人会用微信呢?

  在长廊的公告栏中,记者看到了手机使用教学课程的海报。原来,这个许多老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养老顾问们也已经想到了。预约登记后,老人们就可以免费参加课程,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的课程,将分别教老人如何操作手机、使用手机生活出行、移动支付。每期课程有10节课,每节课都能吸引超过15名老人参加。

  为老服务不止于“顾问”

  “在这里有一个好,好多事情就地就能解决了。”63岁的董洪娣阿姨现在和老伴住在一起,患有高血压的她,原来每半个月就要去医院开药,从养老顾问那里得知,在家门口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配药,省去了很多奔波之苦。“反正现在我知道了,有问题,就找养老顾问!”

  “所有问题都可以一站式连带解决。”在周颖看来,不仅能答疑,还能解困,也是养老顾问的特色之一,做好“附加值”,能大大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老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提供咨询服务外,他们也会教老人用微信,帮老人预约家庭医生,代老人配药、组织老人参加书法国画唱歌等兴趣班,有时还要陪老人聊聊天。

  74岁的陈文琪阿姨,独自住在一个路口之外的高层公寓里,孩子不在身边,白天就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休息。从棚户区动迁搬来的她,离开了老街坊住进新环境,邻居都不认识,一度感到十分孤独,有了养老顾问的陪伴,又与中心内的其他老人渐渐熟络起来,重新变得开朗起来。有什么适合的新政策,养老顾问也会及时主动告知。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高了。”唐海波发现,这些年来,老人们的需求,已经开始从简单生活照料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转变,不再是被动接受照顾,而是主动寻求社会参与。“老年人更加渴望丰富多彩、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根据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4亿,占总人口17.3%。养老顾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将能够推动养老服务资源优化分配,将老人的急难愁问题解决在基层,畅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民政部门介绍,社区“养老顾问”的功能拓展也正在研究当中,除了已经陆续投入使用的“线上养老顾问”,市民政局与上海电台初步考虑合作设立的“空中养老顾问”今后也将上线,养老顾问将走进演播室,给听众现场提供政策咨询、链接养老资源、参谋养老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