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日”第十年 让幸福体育走进上海的千家万户

2018-08-09 09:37:45|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10年前的今天,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自那以后,8月8日有了一个新名称:“全民健身日”。今天是国家设立“全民健身日”第十年。在运动中获得幸福,在科学健身里找寻健康,和十年前相比,全民健身这一“老话题”在申城焕发出了“新生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图说:上海马拉松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幸福体育

   幸福感是体育赋予这个城市居民的独特礼物。清晨、傍晚,当你来到坐落在街头巷尾、绿树环绕的全市13103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你会发现,那里有一张张流淌着汗水、但却充满快乐的脸。运动,让生活更幸福。

   “幸福”与“体育”,传统概念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语合二为一;幸福体育,正以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渗透进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

   运动场地多了,是这10年来,爱运动的上海人最直观的感受。据统计,全市的健身步道2011年开始建设,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约500公里,加上绿化部门2016、2017建成的绿道447公里,目前已经达到近1000公里——这个距离,几乎等于上海到北京的直线距离。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图说:上海的健身步道目前已达近1000公里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场地多,运动的人也多。2007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为37%,2016年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2.2%。

   对于健身参与人数的直线增加,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卞桂清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她告诉记者,十年前,跟着自己练习健身秧歌和健身腰鼓的人,不到30个;而如今,她的“学生”已经有了四五百号人。“我培训各个小区骨干,他们再把要领传授下去。我们实行孵化式培训。如今,各级市区运动会、镇运动会开幕式上,都有我们表演队的风采。”

   健身人数变多了,年龄也有了悄然变化。一改往日广场舞老年人跳的固有思想,卞桂清坦言,如今70后、80后早已成为自己队中主力。“最小的骨干是81年,参与者大都是外来媳妇,新上海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图说:全民亲子运动会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健身参与者的年轻化与如今层出不穷的各类比赛有着极大关系。上海市体育局在2012年首创市民运动会,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围绕“上海动起来”的主题,共设置65个竞赛项目、12大主题活动,举办各级各类赛事9778个、活动8058场,参与人次超过千万。此外,创新举办的上海城市业余联赛,10大“项目联赛”、11个“品牌特色赛事活动” 、35个“项目系列赛”也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参赛机会。

   业余联赛低门槛,都是老百姓能参加的项目,赛事主导,中青年变成了主力。打卡市民运动会、业余联赛,朋友圈里都在刷健身、跑圈,运动成为如今上海人的另一个交流平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图说:市民运动会拔河比赛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科学健身

   “全民健身日”创办十年间,上海人已经在国民体质上拿了两枚金牌——在2010年第三次、2014年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中,上海市民体质综合指数蝉联全国第一。

   在嘉定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高秋瑾眼中,10年间,全民健身正在进行一个全面升级的变化:“以前从不动到动是1.0版本;现在的全民健身,从动到科学的动是2.0版本!”科学健身需要科学评估和引导,而体质检测,正是预防亚健康、树立科学健身习惯的最好方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图说:全民健身正在进行一个全面升级的变化 网络图

   据悉,上海体质监测站点从2002年开始逐渐推广,目前有近六成的街镇建有站队,加上区级监测指导中心,每年为超过15万市民提供体质测定服务。而在嘉定,说起市民体质监测站,当年其实另有尴尬。“仪器晾在那儿,坐等市民上门,结果没人。”推广试行时效果不错,百姓登门络绎不绝,一旦尝鲜完毕,监测站里也冷清下来。研究发现,原因有两个层面。一是区内农民或外来务工者,他们连健身意识都没有,科学干预健身更无从谈起;二是汽车城里的企业,若组织员工集体检测,就意味着流水线停产,且企业还得掏钱租车。症结找到,难题迎刃而解。把仪器抬上车,从监测站开进企业大门、驶入百姓之家。高秋瑾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内,全区12个监测站点,平均每个站点服务800至1000人,越来越多嘉定市民正在习惯科学指导健身。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说:上海体质监测站点每年为超过15万市民提供体质测定服务 网络图

   物尽其用的还不只是体质监测仪器,在嘉定,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工作亦走在全市前列。灯光工程、分隔工程,凭借这两个创意,嘉定既保障了居民健身有时、有地,又确保了学校教学安全有序。目前,所有参与场地开放的区内学校,已全部为百姓健身亮起夜灯。

   科学健身,惠及健康。正是上海体育这十年来锲而不舍的努力,让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这枚“国民体质”金牌正是上海持续投入、体育惠民的缩影,是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生动写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