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入藏 把上海优质医疗送上雪域高原

2018-08-03 09:47:30|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今年是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第四年,82名三甲医院医疗专家守护80万藏地同胞健康 接力入藏,把上海优质医疗送上雪域高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患者将援藏医生李宪凯的手放在额头上,表示感激之情。(李宪凯供图)

  紧紧抓住医生的手,久久放在自己的额头上,藏地老百姓一次次以这样的方式感谢上海医生,保佑他们“好人一生平安”。在西藏,这是至高的感激之礼。

  这个8月,27名上海医生带着这份护佑回到上海。每年七八月是上海援藏医生交接的日子,日前第三批援藏医生结束一年服务期回沪,第四批业已出发。

  今年是上海创新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第四个年头,太多可喜的变化如当地的格桑花般盛放:去年12月,上海对口援建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成为日喀则地区第一家三甲医院;在这家老牌医院的带动下,“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这是82名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疗专家接力入藏的成果,他们克服万难,誓把“沪牌”优质医疗送上雪域高原。

  在世界屋脊建成一条“救心高速公路”

  今年7月,返沪在即,上海第三批援藏医生们也无暇好好看看自己服务的这片土地——世界屋脊珠峰脚下的雪域秘境,日喀则市。因为,有人等着他们救命。

  深夜十点多,援藏医生、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医生茅腾接到一通电话,一名高处坠落伤患急诊入院,左侧肺部支气管完全断裂,生命危在旦夕,当地医生准备将患者的左肺摘除。

  此时,一条信息击中了茅腾——病人才19岁。“他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拿掉一个肺,生活质量会很差。”茅腾赶回医院,希望争取另一种可能:想办法“重建”气管通道,保住左肺。

  手术难度瞬间升级,但对患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茅腾领衔手术团队成功做到了。如今,受伤青年正在顺利康复中。

  在藏区,上海医生救下的重症患者还有很多。今年 5月,正在查房的援藏医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李宪凯接到江孜县人民医院的一通求助电话,他们正在抢救一名急性心梗患者,急需转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十万火急,当患者被安全转运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后,顾不上4000米的高原海拔,李宪凯身穿近30斤重的铅衣,吸着氧气上了手术台,借助动脉造影打通堵塞血管,患者的胸闷胸痛症状立即缓解,人救回来了,心功能也保全了。

  去年,在李宪凯的奔走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落成启用,这是日喀则第一条“救心高速公路”,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胸痛中心”。

  “我们在的时候是三甲,走了还是三甲”

  今年6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三甲”,这家成立于 1955年、承担着西藏近1/4人口救治、守护着80万人口健康的老牌医院从此有了新目标,在当地开展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进一步保持并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援藏医生、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虞剑常对当地医生这样说:“我帮你把铺垫做好,最关键的你来做。”在一例动脉瘤手术中,虞剑娴熟地做好“铺垫”环节,让当地医生达瓦完成“最关键的步骤”——拿着夹子,一把夹住动脉瘤。达瓦成功了,他兴奋地说,“这是我20多年来夹的第一个动脉瘤!”

  援藏医生、上海仁济医院医生张进是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迎来的第一名援藏泌尿外科医生。他至今难忘一对八岁和十岁的藏族小兄弟。兄弟俩的肾结石已造成肾脏中重度积水,得尽快手术。不过,在上海,一个0.5至1厘米创口的微创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却是一个创口达15至20厘米的开放手术。

  为什么藏地老百姓没能及时享受到医学进步的成果?张进发现,早在两年前,这里就有了微创手术所需的超声碎石系统,遗憾的是,有设备,不会用。

  “前半年我做,后半年我把关。”在张进的努力下,第一例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以及后来太多个技术“第一”,陆续在当地独立开展起来。

  同样地,茅腾、虞剑也开始了他们的“帮带”计划。要彻底改变一个地区的医疗面貌,他们深知“授人以渔”的意义。如今,上海援藏医生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在的时候是三甲,走了还是三甲。”

  一批批接力,垒起藏地的健康城墙

  深入藏地,上海医生直面的除了高原缺氧的环境、有待提升的医疗现状,还有一个更为根深蒂固、并左右医疗结局的要素:健康观念。

  “当地百姓很淳朴,对医生也很尊重,但他们有着一套自己的就医观。”去年 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医生宋之君初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很多情况是他始料未及的。由于大人本身缺氧,造成胎盘缺氧,宫内发育迟滞,这里的低体重新生儿很多;因为奶粉冲泡不规范、喂养知识缺乏,营养不良的孩子屡见不鲜……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宋之君决定一步步来。慢慢地,藏区第一间新生儿无陪护病房诞生了,笑容重新回到一个个孩子的脸上。

  不止新生儿科,上海23家三甲医院“以院包科”,拿出自己的优势学科,支持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建成10个“上海—日喀则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合力打造西藏西部医学高地。

  三年来,“世界上第一例红细胞单采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5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在这里落地。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带动下,当地不仅正逐步实现“中病不出市”的目标,医疗服务能力还已覆盖部分“大病”。

  今年,在上海市第八批援藏联络组的努力下,医学模拟实训中心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成启用。加之已启用的远程会诊中心,优质“沪牌”医疗有望借助互联网跨越地域屏障,不断提振当地医疗水平。

  提升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绝非一日之功,上海医疗援藏队正是通过一批批接力,一点点垒起藏地的健康城墙,让藏地百姓不用再跑到拉萨乃至更远的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去看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