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口支援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藏胞边巴领着记者走进他的“奇宁农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外墙上写着“用‘青春脱贫行动’谱写人生华彩篇章”的宣传语,这里挂着的另一块牌子是“江孜县青春扶贫行动展示馆”。
边巴家的事业由被誉为“女能手”的母亲央拉加工奶渣起步,有近23年的历史,主要加工并销售优质原生态江孜特色产品奶渣、米酒渣、糌粑渣、脆香炒麦粒等农畜产品。2015年注册成立合作社,如今在东郊村,奶酪和酥油提供户已经达到217户。被问起年收入,边巴满意地笑了:“纯收入大约有36万元!”而正是这个合作社,先后带动建档立卡青年12人就业、1人入股分红,培训农牧民青年46人,帮助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零差价”代销奶酪、酥油。边巴因此获得“致富带头人”等荣誉,还当选了共青团西藏自治区第八、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藏胞边巴在他的合作社门前。 郑思思 摄
据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王高安介绍,边巴的合作社吸纳了一部分在就业年龄段没有就业能力的建档立卡户,每人由团县委出资1万元,交给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连续6年每年分红2000元给建档立卡户。“要脱贫就要发挥边巴他们的作用。” 而对合作社来说,这样既扩大了规模和知名度,在贷款时又能享受政府的政策倾斜,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良性循环。
49岁的藏族妇女彭国是在边巴的合作社灵活就业的员工,与儿子相依为命。因为儿子还在上学,她只能在农闲时到合作社做些打扫卫生的工作。边巴与她有协定:彭国一年的收入不得低于贫困线,没有理由就不辞退。看到彭国买不起拖拉机,边巴还预支了5000元工资给彭国买了电动拖拉机干农活。
采访彭国之际,在一旁充当翻译的藏族小伙引起了王高安的注意,原来他就是边巴的儿子尼玛平措,刚刚大学毕业回到县里。当地大学生回到家乡的第一选择通常是考公务员,王高安开门见山地游说起平措:“别考公务员了,注册一个农产品公司给你父亲的合作社做销售!”小伙子腼腆地笑笑,表示会认真考虑这门子承父业的生意。
身负脱贫攻坚的特殊使命,江孜县共青团谋划开展“青春脱贫行动”,通过打造 “脱贫路上青春领航”宣教突击队,搭建 “微信+青春甜茶汇”脱贫攻坚沙龙,做实青年就创业基地项目、典型带动就业项目、小额贷款助推就创业项目、爱心助推脱贫项目这4个项目,力争引领并实现江孜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共筹措投入246万元,其中援藏投入资金217万元。带动1567名青年增收,其中建档立卡青年699名;一般农牧民青年创业25名,其中建档立卡青年创业7名,建档立卡青年入股青年就创业基地37名。
在青春扶贫行动展示馆,记者看到了氆氇藏装、羊毛围巾、食用菌、酥油等产品,像边巴合作社这样的青春脱贫基地在江孜还有9个。今年,县里还推出了“青年就创业基地创评指数管理”,达到一定指数就能获得相应的政策优惠。整合资源,打造利益共同体是青春脱贫行动的精髓。王高安说:“帮助原有产业和合作社发展起来,同时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建档立卡户就业脱贫,扶持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