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2017-11-30 09:08:5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业务处处长徐建恒。徐建恒 供图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彭丽):2017年11月16日,上海微网专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处长徐建恒。徐建恒,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业务处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文史馆“百福百寿”作品的创意者。徐建恒是一位儒雅的学者,书法的熏陶和几十年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浸润,使他由内而外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徐建恒创作《高山仰止》。徐建恒 供图

  徐建恒说,他学书法与兴趣有关,更与时代相连。

  “我经历过的上世纪60年代,毛笔字还是当作工具的,经常要使用毛笔写标语、喜报、海报等。”徐建恒说,“学书法的历程大多都是相似的。兴趣是书法最好的老师,但是培养也尤为重要。”

  徐建恒从小就对书画情有独钟,这是溶于血脉中的爱恋。后师从蒋凤仪先生,蒋凤仪喜钻历代碑帖,擅书魏碑、草、隶、篆诸体,从蝇头小楷至榜书无不兼能。徐建恒遵师之诲,学习从汉碑入手,以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为过渡,上溯秦汉,下踪魏晋,举凡两汉名碑,先秦金文鼎彝,南北朝之造像、石刻,逐一临写。其后,先后问道于钱君匋、赵冷月、徐伯清、陈佩秋等一代大家,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徐建恒创作的《过故人庄》(唐 · 孟浩然)。徐建恒 供图

  临帖很重要,但同时也要融会贯通和创新,这样字体才能有“个性”。

  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书法空谈创新是创不出新的,历代的书法经典中包含着许多新的信息。中国的艺术只有好与坏之分,文与野之分,精与粗之分,这与新旧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不断地去与历代的书法经典打交道,并虚心向它学习,才会理解这些书法经典的价值。

  徐建恒说:“当年初学书法时可供选择的字帖很少,老师让我们用毛笔双勾填廓,勾好后当字帖学用。”他说,“临帖要临与自己性格相近的,也要临与自己性格不同的,其实临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书法,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徐建恒创作的《天平山中》(唐 · 杨基)。徐建恒 供图

  从习书开始,徐建恒从未间断临帖。他强调,初期临帖是选择字体的风格,只有与自己性格相近的,才能成为知己,这样写起书法来,才有“伯牙子期鼓琴觅知音”的感觉。随着书法的精进和人生阅历的转变,临帖的选择也会有所调整,会否定先前所写的书法,会产生新的憧憬,投入创作更好作品的激情中。

  徐建恒强调临帖可以夯实根基,丰富完善线条的表现力,将高古美与柔和美糅为一体。同时,徐建恒也将简牍文字加以吸收运用,遗貌取神,追求章法构图之美,墨色与视觉的协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把个人的笔墨情趣与时代的审美取向融会贯通,构成了其书法形式自由、笔墨鲜活的特征。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徐建恒创作的《秦作长城防极域,汉生飞将守阴山》。徐建恒 供图

  南朝大书法家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生死。”

  一件作品真正的高度就取决于细微的一点上,好象搞科研,有时一点点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是一门黑与白的艺术,它通过纸与墨、笔与砚,呈现给观者美感。这门艺术没有色彩的渲染,美感大多通过线条的粗细、轻重浓淡,枯湿对比和墨色间黑白灰的无穷变化来呈现。如此,创作过程中每一笔都是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徐建恒说,有时一笔就要钻研多年,通过不断的揣摩、领悟才能把这一笔的精髓和创作时臂、肘、腕的配合做到恰到好处。

  评论称,徐建恒的书法,无论是谋篇布局、间架结体,还是笔墨运用、意境开掘,均摒弃了世俗气,透露出古气、文气。独特的字形,线条讲究自然、流畅,结体坚实、稳固,平整中求参差,和谐中求变化,形成疏密有致、奇险转换的鲜明对比。通篇布局、落款、钤印处理灵活,浑然一体,增强了视觉效果。"书为心画",古人强调"书贵入神",又说"写字者,写志也"。徐建恒深谙于斯,作书"意在笔先",落笔"胸有成竹",缣素之中自有清刚雅正之气,书品、书境直抒胸臆,胜人一筹。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徐建恒创作的《荣耀乡里》。徐建恒 供图

  徐建恒坚信,只要有文字,就一定会有书法。喜爱书法的人至少不会使自己去中国化。

  当被问及对未来书法艺术发展的展望时,徐建恒说:“‘文化自信’!只要有文字,就一定会有书法。”时间会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能沉淀下来的,肯定都是好的。甲骨文,篆文书法的发展史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说,虽然书法不会再走实用主义道路,但书法绝不会消亡。

  作为文史研究馆工作人员,徐建恒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为看重。他说,文史研究馆每年都有书画活动,提出"百福百寿"的创意,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留住书法的美。他说:“‘百幅百寿’是传统吉祥文化的象征,100位名家同创福与寿也体现了文化的厚重。”文化是需要被尊重、被记忆、被传承的,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不能丢也不会丢。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上海文史馆处长徐建恒:书法要对标经典

  徐建恒创作的《凉意入秋清可画,绿树成荫春已还》。徐建恒 供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