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中心 同样可以是有温度的

2017-07-05 07:59:39|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在银行网点最基层岗位,大堂经理傅静用耐心细心解决市民急难事

  金融中心,同样可以是有温度的

  说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公众的印象是陆家嘴一幢高过一幢的摩天大楼,是全球最知名的那些金融机构,是“自贸区”“FT账户”等等“高大上”的新词……但这只是金融中心的一面,在另一面,金融连着每个人的生活点滴,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学龄儿童,无数市民的金融活动像砖瓦一样,支撑起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

  当金融中心的“高度”不断突破天际,当金融科技、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有时人们会感到金融中心有些“冷冰冰”,和普通人的距离变远了。

  然而,在淮海中路200号,一家普通的建设银行网点里,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堂经理傅静,用她十多年如一日的笑容与服务,感染着每一位顾客。

  这家网点只有千余平方米,但它丝毫不比陆家嘴的高楼“矮小”。它让人们感受到,金融中心同样可以是有温度的。

  十年如一日扎根最基层

  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银行网点大堂经理,历史其实并不长。

  2006年,在建行淮海中路网点做了3年柜台储蓄员的傅静,乘着银行业网点转型的大潮,成为了上海第一批银行大堂经理。

  最初,上海市民对银行大堂经理是陌生的,一声“欢迎光临”、一抹微笑迎客,让人们对银行曾经“朝南坐”的印象大为改观。

  那段时间,上海个人金融业务高速发展,市民金融需求日趋丰富,大堂经理自然不是“花架子”,他们就像急诊全科医生一样,整天忙着处理消费者的各种“疑难杂症”。

  从此,傅静开始了日行3万步、吃饭没准点的日子。“最开始,网点只有一位大堂经理,常常被十多位顾客围着,每个人都有‘急事’、‘难事’,感觉自己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傅静回忆。

  吃午饭,在绝大多数行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银行网点,“吃饭”常常是个敏感问题。为了避免排队顾客抱怨,网点工作人员需要轮流吃饭,一般每人最多半小时。但傅静还要“打折扣”,记者第一次见到傅静时,已近当天的15时,她刚吃完午饭,办公室里还留着来不及丢掉的面包包装袋。

  在傅静工作的网点,和她同一批上岗的大堂经理早已纷纷转岗去了其他部门。即使在全上海的银行业,也很少有银行大堂经理一干就是十年。相比之下,其他岗位比如客户经理,至少能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工作,收入提升空间也更大。

  以傅静的能力和资历,早就可以转型,但十年过去,她还是舍不得离开大堂经理这个最基层的岗位。十年日常而琐碎的工作里,她服务每位客户的时间有限,但总会多走几步,多做一些,多为他人考虑一点。比如劝阻焦急汇款的老人,以防上了诈骗电话的当;捡到客户留下的相关文件,帮他牵线解决了融资难题……十年里,许许多多客户成了她交心的朋友,还有不少来网点的“阿姨妈妈”,想让傅静做自己的儿媳妇。

  “每个岗位都有乐趣吧,大堂经理虽然累,但我就是享受与不同人打交道,帮大家解决问题的快乐。”傅静说。

  自创一套“速效工作法”

  在傅静多年来获得的各项个人荣誉中,有一项听上去就很美,叫“微笑天使”。

  每一个走进淮海中路200号的人,只要是傅静在,第一眼就能看到她的笑容,相比一些服务行业“职业化”的微笑,傅静自然真诚的微笑,如同盛夏里的一缕凉风。

  但在傅静看来,做一名出色的大堂经理,光会笑是不够的。

  “笑有什么用,我要你解决问题啊!”这是刚当上大堂经理时,傅静经常听到顾客的抱怨。有些脾气大的顾客,说话更难听,加上心急时大家顾不上先来后到,你一句我一句,口水都能把人淹没。

  当时20多岁的上海小姑娘哪见过这种阵势,“微笑天使”被急哭、骂哭是常事。“或许是我的哭点比较低吧。”傅静笑着说。

  流过眼泪后,傅静开始想办法,爱琢磨的她自创了一套“速效工作法”,叫作“一接二代三招呼”。”傅静介绍,按照这套办法,她每次重点接待一位最需帮助的顾客;同时给其他几名顾客相关宣传材料,让他们边了解边稍作等待;对业务简单的顾客,一个手势、一句指引,便可引导他们去相应的柜台窗口办理。“速效工作法”很快在网点得到普及,现场矛盾大幅减少,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效率高了,傅静不再慌乱,但她的忙碌程度丝毫没有减轻。

  如今,随着金融业变革、网点再次转型,来银行现场办传统业务的客户少了,但新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创新带来新挑战。今天的傅静,还是停不下来:刚在智能终端前教老年客户如何上手自助服务,转身又帮年轻人在手机上安装移动支付工具、快贷产品;来不及吃午饭,又帮着客户代收签证、兑换外币、办理海外信用卡等“一条龙服务”……

  及时满足客户金融需求

  “你们有没有什么小册子,介绍网点里能办些啥业务?”

  在网点大堂里,大堂经理常能听到一些市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册子的年代早就过去了,现在要把业务全印出来,那得印多少本百科全书!”傅静笑着说。

  然而在淮海中路200号网点里,傅静在同事中有个外号,就叫作“移动的百科全书”。

  淮海中路200号是建行上海分行的注册地,这里也是该行在上海的第一个网点。如今,国有大行网点遍布全市,但这个网点是许多业务“总出口”,“别的支行不能办的业务,只要建行能办,在我们这里没有做不了的”。说到这一点,傅静颇为自豪,各种复杂的业务、办理的流程,统统装在她的脑子里。

  “移动的百科全书”,浓缩了上海金融业的变迁。比如今天的淮海中路200号,是上海唯一仍能兑付煤气债券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发行过一种煤气债券,市民家中装煤气,需要购买这种五年期计息、面值1000元的债券。后来不少人过了五年忘记兑付,十几、二十年后才从箱底翻出来。

  “只要带好身份证和煤气债券,到网点很方便就能帮您兑付,可以尽量避开每月的集中兑付日。”类似煤气债券这样早已被公众遗忘的“冷门业务”,傅静和她的团队都了如指掌。

  煤气债券,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城市高速发展,银行金融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筹措资金。

  如今,银行业在上海已经从“建设型”转向了“消费型”,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的重点都是满足人们丰富多样、不断升级的消费和投资理财需求。

  近年来,来到淮海中路建行网点的“洋面孔”越来越多。网点开在淮海路上,大量外籍人士在此观光旅游、工作生活,金融需求随之产生。“这里是建行在上海唯一能受理外籍人士信用卡业务的地方。”建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傅静告知,如今不少外籍人士在上海从事流动性较强的工作,来中国时间短,想办信用卡就会有征信问题。“我们在大堂工作时发现许多类似情况,向上级反映,最终形成了一项为外籍人士量身定做的特殊服务。”傅静介绍,如今该网点推出收取押金的信用卡服务,广受外籍人士欢迎。口口相传后,就连虹口区一家大型外语培训机构的众多外教也大老远跑来办卡。

  身处金融中心的“前沿阵地”,傅静和她的团队能遇到五花八门的新问题、新变化。一般的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以一句“规定不能办”就能应对,但傅静总会多留个心,多做些事。遇到问题多了,她又摸索出来“三五八”原则,即3个人遇到同样问题,记下来;5个人遇到,向上级汇报;8个人遇到,汇报的同时立刻想办法建议改变。

  大堂机器人、人脸识别、智能终端、飞幕投影……众多先进科技正在改变银行网点,取代人工,但在傅静看来,在先进却冷冰冰的机器面前,大堂经理的服务依然不可或缺。“比如很多老人进门看到这些设备,手足无措,不敢尝试,这时,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细心,用‘工匠精神’完善银行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