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运量公交载客首日人气爆棚

2017-02-03 08:20:01|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上图:昨天,在中运量公交71路申昆路枢纽站,前来“尝鲜”乘坐的市民排起了长队。

  历时1年多建设,上海中运量公交71路昨天起开通载客试运营。虽然还在春节长假期间,但不少市民仍跑到站点尝鲜试乘,至昨天14时左右,每辆车上的乘客仍是满满当当,不过从现场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还需要继续调整。

  运能可达每小时1.5万人次

  作为本市首条专道行驶、信号优先的快速公交线路,延安路中运量公交71路东起延安东路外滩,西至沪青平公路申昆路,全长约17.5公里,贯通了上海中心城区极为重要的东西向交通走廊。身处市中心地带,全新的71路公交车必然会面临大客流考验。对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设计中,中运量公交运能一般可达每小时1.5万人次,可有效补充该线路原有的运能不足。

  记者昨天14时左右来到黄陂北路站,发现站台上始终人头攒动。“早晨等了20分钟才乘上车,到外滩逛完了想早点回去,没想到每辆来的车都是满的。”抱着小外孙一早就来尝鲜的朱阿姨告诉记者。

  此外,不少乘客对交替运行的全程车与区间车不太熟悉。据了解,延安路中运量71路采用“全程+区间线”日常运营,全程为延安东路外滩—申昆路枢纽站,区间线为黄陂北路—申昆路枢纽站,均可与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及公交线路接驳。全程车与区间车最大的区别,就是长度不同,全程车采用18米车型,区间车采取12米车型。

  不过,上了车,大家都对全新的巨龙车赞不绝口,低地板车型,与站台无高低差,便于上下车,车上还配备轮椅专用停放区、设置安全带等保护装置,为需要照顾的特殊乘客提供乘车便利,沪语播报的到站信息也让人感觉亲切。

  新乘车模式,不适应者多

  与传统的公交乘坐方式不同,中运量公交71路为乘客提供全新的舒适候车环境。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乘客乘车时,需根据引导标牌通过天桥、人行道至候车站厅内候车。所有站点均为半封闭候车站,站点内配有显示到站信息的候车显示屏及保障乘客安全的安全屏蔽门。全程车为前、后门上车,中门下车;区间车为前门上车,后门下车。

  然而现场由于车站较长,设计了前后两个停靠点,有些车辆前后停靠点都停,有些则只停一个的做法,让不少乘客摸不到头脑。此外,虽然在停靠点的屏蔽门上,清楚地标明了上、下客的不同区域,但由于候车人较多,有些乘客没看清指示,等车来了却发现无法上车。

  据了解,为引导乘客安全、有序、文明乘车,由数百名巴士集团和社区交通文明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将在平日早晚高峰时段值守各站点,在站点两侧路口、站台内屏蔽门两侧及问讯点为乘客提供路口安全引导、站台乘车秩序维持及站点问讯导乘服务。

  智能集控,准确度需提高

  据了解,延安路中运量公交71路全线采用先进的全过程营运监控系统,可根据每个时段的行车作业计划、站台实时候车数据、专用道实时监控数据、单车载客量、位置和车速等信息,自动平衡发车间隔,辅助调度员决策营运调度方案。同时,由于采用了专用信号灯,并投入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大大提升快速公交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据介绍,71路可以做到全程发车间隔高峰时段4分钟/班、低谷时段8分钟/班,区间线发车间隔高峰时段5分钟/班、低谷时段10分钟/班。全程、区间线隔班交替运营,线路高峰平均间隔2至3分钟/班。

  记者在黄陂北路站看到,在站台上的电子屏幕上,能清楚地告诉乘客下两班车即将到达的时间,大大方便了许多候车乘客。但可能是在试运行阶段,车辆的间隔仍然不太合理,常常会出现两、三辆车同时到站后,近10分钟没有一辆车。昨天14时30分左右,开往外滩方向的下一趟车,则等了20分钟还没有来。

  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造成车辆间隔不一的原因,很可能还是因为延安路红绿灯太多,往往前车“吃”一个红灯,后面的车就赶上来了,因此,在黄陂北路站,由于靠近开往申昆路枢纽方向的始发站外滩,车辆容易堆积,而在反方向,车辆间的间隔就很容易被拉长了。

  优化线网布局,方便出行

  在尝鲜的市民中,还有不少是因为家附近的原有公交线路因71路被调整,想提前为上班做准备的市民。“我原本每天坐的公交是在虹桥路上车,现在只要穿过延虹绿地就行了,希望以后上班别迟到。”一位现场市民告诉记者,上午他从家出门试乘到公司,全程用了40分钟,因为多走了一段路,感觉用时和过去差不多,但公交车速的确更快了。

  据介绍,为配合延安路中运量公交71路载客试运行,进一步优化线网布局,方便市民出行,上海市有关部门已将11条公交线路进行调整:新辟1250路衔接中运量公交71路。七宝1路调整更名为闵行33路,127路调整更名为1251路,七宝1路、127路、48路、709路、748路、沪朱专线、沪莲专线、沪青盈专线起讫站及首末班车时间调整;925路和原71路自2月1日起暂停营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