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举行。人大代表认真听取市长杨雄作政府工作报告。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人代会上的头号焦点。除去其中提出的数据指标,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当年政府工作思路。
交付今年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正文13900余字,系5年来篇幅最短的一份报告。经过统计分析,报告中出现最高频次的10个词是:建设、改革、创新、制度、政府、深化、经济、试点、城市、监管。
“建设”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通用词,而除此之外,排名前三的“改革”“创新”“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热词,则不同程度体现上海特色。
改革:对照最高标准找短板弱项
上海以“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使命,“改革”“创新”出现频次自然最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即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最重要的一项战略任务。自贸区改革近年来都在《政府工作报告》谈及新一年具体打算时作为第一节内容出现,今年也不例外。
2016年恰是自贸试验区成立3周年,一组数字可以体现改革的成效:累计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区内新增企业4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总计出现了64次;相应地,“试点”出现26次。这并不难理解,从自贸区开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多项重大改革任务,均交由上海先行试点;“先行先试”,为更大范围可复制、可推广探路,是近年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同时,出于上海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亦有大量改革和政策试点持续推出。
另一个相关词“深化”则出现27次。今年,上海将更好地发挥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深化制度创新。实际上,这一要求也适用于上海各领域的改革工作。
“要把各类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除了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站在什么标准、用什么理念来做。只有对标一流,才能找准发展短板,找到发展路径。”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区长方世忠说。
不仅如此,上海还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提高供给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创新: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创新”成为仅次于“改革”的高频词,今年出现了59次。一方面,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创中心与自贸区并列为上海承担的两大国家战略。去年以来,上海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每个领域都有诸多创新实践。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创中心建设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切实把创新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
另一方面,创新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是另一个层面的创新。今年,上海将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努力加强社会治理,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获得感。
要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求政府工作必须更“实”。于是,“改造”(22次)、“新增”(14次)等词语也成为高频词。不论是对老旧住宅、消防及供电设施的改造,以及农村村庄改造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还是去年新增长者照护之家51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1家、公办养老床位7069张,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5.2万套,都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报告进一步明确,今年还将新增轨交运营线路55公里,新增35公里公交专用道。
制度:政府作用在更好而非更多
最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以专门一章强调政府改革建设,尤其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效率。
从高频词看,“制度”出现34次,“监管”出现25次,都与政府改革密不可分。其中,通过自贸试验区改革开启的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等举措,让政府事前审批大幅减少,对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恰是政府推进自身改革的具体体现。去年,上海取消调整审批事项384项、评估评审142项,并完成了一系列自身改革事项。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把发挥政府作用的核心放在更好而不是更多上”。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进一步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海今年将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加强依法行政,着力提高政府效能,进一步改进政府作风。
具体而言,今年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包括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批管理,取消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评估评审事项。同时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纳入更多改革事项,扩大改革事项实施范围。
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面,今年将把“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推广到所有行政执法领域,强化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此外,今年还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预算公开制度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