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改革苗圃继续大胆闯

2017-01-13 16:21:30|来源:新民晚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图说: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仓储管理运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能一次识别多个货物,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新民晚报·新民网】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可复制推广作为基本要求,不搞“政策洼地”,不栽“盆景”,用培育“苗圃”的标准推进制度创新。作为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径的先行者,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以来,区内新注册企业4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负面清单管理、单一窗口建设、双自联动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新词”,也都出自“苗圃”的三年浇灌。建设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初衷,也是三年后继续努力的目标。而今再起步,上海自贸区将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让“苗圃”枝繁叶茂。

  自贸区速度 入关全过程3小时40分

  清晨6:30,运载着一批新款服装的CK216航班在浦东机场缓缓降落,卸货后中远物流的地面代理迅速开始理货并确认海关舱单。7:02,中远物流向海关提出了先进区后报关申请,3分钟后企业收到海关审核放行回执。7:19,第一车货物进入自贸区海关卡口并入库理货。8:28,向海关做进境申报,12分钟后收到海关放行回执,开始打包装车。9:53,企业申请货物出区,2分钟后收到海关回执车辆出库。10:10,货物顺利通关出区进入国内。

  3小时40分完成货物入关全流程,这是上海自贸区空运物流运作的新速度。

  “经济下行压力大,但我们连续三年达到两位数增长,得益于海关和国检的30多条开放政策。”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峰告诉记者,这两年以进口食品为主的消费品增长迅速,但食品保质期有限,如果按照过去的通关速度,食品货架期可能只有几十天。通过分送集报、先进区后报关、边检边放、按舱单申报等新政,报检人员甚至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就可通过系统进行申报,24小时可申报以及系统自动审批,大大压缩了通关速度。

  在上海亿通公司,大屏幕上闪烁的各种数据就是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实时信息。对接22个部门,服务15万家企业,支撑全国28%进出口贸易量和上海3600万集装箱吞吐量,去年1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评价上海单一窗口建设“为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打造了新亮点”。从以往相互独立的“烟囱式”的申报监管系统和窗口现场业务,到如今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提交审报、“一站式”办理,信息孤岛打破了,系统堵点消除了,船舶申报时间从2天压缩到2小时,船舶离港办理系统由于实现电子联网核放,甚至将办理时间从一天缩短到了以秒计。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希望‘快一点’‘更快一点’,因为时间就是金钱。”2015年蔡思中国的总部大楼落户上海自贸区,更预备将亚太区配送中心放在自贸区,看中的就是“自贸区速度”。

  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成果显著。据第三方评估,试点企业物流仓储成本下降50%以上,业务量上升40%。目前,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的40项条款中,38项已在上海自贸区实施。上海自贸区已经确立符合国际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

  “互联网+监管” 信息“走出去”也“请进来”

  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上对高风险食品企业全项彻查下达了“双随机”检查指令,随机抽取了20多户企业,随机选派了执法检查人员。当天下午,执法检查人员就完成了7大类23个项目的检查。

  去年6月底在全市率先上线的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用“互联网+”的手段,实现了区内监管部门的信息互联互享和业务联动。监管信息“走出去”,方便公众知情监督,也把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掌握的监管信息“请进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政府体制改革后,效率大大提升,2015年全局检查食品企业6.7万户次,同比上升21.56%;检查药品零售企业、化妆品企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户次分别是改革前的3-6倍,特种设备的监察员现场检查数是改革前的13.8倍,食药、质监等案件查处数为改革前的2倍多。”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张建华说,主要监管数据的明显提升,显示了综合执法体制的优势,以及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实效。

  此外,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还将信用信息和信用记录嵌入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平台纳入了近130个核查事项,每个部门都会通过平台进行核查,将信用信息作为重要考量依据,在扶持鼓励中一票否决。”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的成立和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也是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的新做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普华永道等第三方评估机构认为,上海自贸区创新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策服务体系已经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改革溢出效应不断显现。

  对外开放 探索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

  本周二,上海自贸区第七批金融创新案例发布,80个案例涵盖自由贸易账户使用、企业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多方面,从“金改51条”到“金改40条”,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制度框架已经在上海自贸区内基本形成。

  市金融办副主任李军说,上海自贸区创设自由贸易账户系统,按照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全面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路径,已经基本形成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各要素基本建成。

  截至去年年底,自贸区内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6万多个,业务涉及110个国家和地区、2.7万家境内外企业。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完成,实施证券“沪港通”,推出黄金“国际版”和“上海金”人民币集中定价机制,成立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中欧国际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场外市场外汇期权交易中央对手清算服务等。

  数据显示,借助自贸区的优势,2015年,浦东新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55.89亿元,同比增长24.9%;浦东新区金融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0.7%,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6%。2016年上半年,浦东金融业生产总值达1179.9亿元,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9%,占全市金融业生产总值的49.1%,对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5%。

  未来四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决胜阶段,自贸区金改如何助力?开放和创新是不变的基调。市金融办表示,将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核心,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使境内外企业和个人能更加灵活地使用人民币。同时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支持在沪金融市场开展国际金融交易业务,进一步提高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要以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