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掌击中要害 向改革要活力

2017-01-11 08:33:30|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本报记者刘锟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上海工会改革极不平凡的一年。这次改革,不是一次小修小补的调整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针对“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上海市总工会“掌掌击中要害”,从机构设置、干部管理、运行机制和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洪浩说,贯彻中央、市委群团改革精神,群团改革的成果必须体现在“四化”问题的解决上,其核心就是制度创新,代表好维护好职工群众利益,让广大会员和职工有获得感。

  “减上补下”打破“倒金字塔”

  13个机关内设机构被优化整合为9个,市总机关编制由135个精简到82个……一串串数字彰显了上海市总工会改革的决心和勇气,目标是聚焦职能、提高效率。

  这次改革不是解决某一个点,某一个局部,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而是一次触击痛点的系统性改革。“减上补下”成为这次市总工会破解“倒金字塔”结构性弊端的“杀手锏”。一批年纪轻、干劲足、思维活跃、业务熟悉的工会干部“下放”基层,为基层工会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

  去年2月18日,市总工会机关的13名青年工会干部在机关大门前同自己工作了多年的大楼依依惜别,奔赴全市6个区的街镇工会。这批工会干部中,大部分为“80后”。当天的申工社微信公号进行了直播,上万人在网上为这批年轻人点赞。

  减编并不代表减力量。23名挂职干部也在改革的背景下走进外滩14号。市总工会制定了《关于上海市总工会机关挂职干部和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跳出体制、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级,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来安排具体的挂职岗位和职务。这些长期活跃在基层一线的挂职干部,大大增强了机关工作活力。

  “机关‘瘦身’、基层‘强身’,专职、挂职、兼职‘三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工会干部单一考公务员的来源渠道。”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肖堃涛说。

  这次改革中,一个承担着夯实基础、搞活基层、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功能作用的重要职责的部门“基层工作部”全新亮相,成为在“强基层”方面最直接最有力的举措。市总工会分管基层工作部的副主席何惠娟说:“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做实基层,成为我和基层工作部同事们的一种自觉。”

  从一线职工到全国劳模再到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的朱雪芹,从宝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到市总工会挂职副主席的李友钟……他们的角色也伴随工会改革越发精彩。在市总工会召开的十三届七次全委会上,补选了38名市总委员,2名市总常委。补选的市总委员也一改“重精英、轻草根”的现象,注重来源广泛、更接地气,向“小三级”工会干部倾斜、向非公企业工会干部倾斜,38名委员中有32名来自基层一线,市总基层委员比例由20.7%提高到了40.1%,市总常委中基层一线人员的比例由11.8%提高到25%。基层工会工作者直接参与市总工会议事决策的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宽。

  寻找突破口,夯实工会基层基础

  薄弱环节在基层,先进经验也在基层。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神经末梢”,也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上海非公企业单位约占单位总数的90%,其职工数约占职工总数的80%。如果不把非公企业工会这个基层工会的大头抓好,整个工会的组织体系就会基础不稳。为此,这次上海工会改革把做实基层作为一大目标,通过各种措施把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努力使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10年前曾在街道工会工作的干部今年重返基层工会岗位,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层工会有钱了,能运转起来了。基层工作部部长丁巍说,现在部门里每年过手的经费有四五千万元,全部下沉到基层。

  这部分经费很重要的一块是着手在基层建立一支“工会社工队伍”。“以前街镇工会主席开会是满腹牢骚,诉苦没人办事、没钱办事,要想盯着一家家非公企业建会办会根本没有那个能力。”

  群团改革启动以来,以各区总工会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的做法进入了加速模式。工会社工队伍不受现有干部编制约束,增强了“小三级”工会工作力量、提高了工会工作专业化水平。

  针对非公企业建会难问题,依靠工会社工队伍,探索出职工企业外入会模式,也就是由园区、楼宇等工会联合会,建立综合分工会作为企业外入会的“蓄水池”,通过吸纳未建会企业职工入会,倒逼职工所在企业建会。按照《工会法》规定,只要一家企业有25人成为工会会员,就可以倒逼企业建立工会。

  一年以来,企业外吸纳会员已超过1.4万多名,倒逼12家企业建立工会。非公企业建立工会后,市、区总工会也会根据工会规模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通过各种方式将改革红利落实到最基层。适应园区、楼宇以及重大项目工地员工积聚度高、流动性大的特点,市总工会还牵头组建了177家基层群团服务站,以及时响应职工诉求,有效对接职工服务。针对非公企业工会活力不足问题,市总工会还在宝山区顾村镇等8个区的10个街镇(开发区),开展了非公企业工会改革试点,推行会员依法交纳会费、企业兼职工会主席补贴、向基层倾斜的经费收缴使用制度,明确了非公企业工会基本职责,受到基层工会好评,也得到了全国总工会的充分肯定,认为上海工会破解非公企业工会工作难题方向明、路子对,是一次有益尝试。

  服务零门槛,聚焦职工权益主业

  依法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组织能否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把他们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是衡量工会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随着战略结构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资国企改革、非公经济转型升级等力度逐步加大,劳动关系领域的新变化、新问题也浮出水面,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亟需快速便捷得到援助服务。

  去年以来,市总工会着力构建起工会法律援助、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会维权工作体系。比如,在《关于突出维护职能,加强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职工合法的劳动经济权益诉求探索建立“应援尽援”和“零门槛”援助服务制度,每年在职工法律援助受理案件中选择5%左右严重侵犯职工权益的企业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通过健全完善群体性劳资纠纷履职通报“亮灯”平台建设,运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两书”(整改意见书、处理建议书)以及政府信用信息平台等手段,“反向倒逼”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以及职代会、集体协商等制度。“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主业主责,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捍卫职工权益,力争职工在每一起劳动争议的合法诉求调处中感受到工会的关怀和关爱。”市总工会副主席姜海涛表示。

  市总工会还抓住职工痛点,有针对性地推进服务职工实事项目,上海市总工会去年累计投入实事项目资金超过1亿元,惠及职工总数达350多万人。

  为延伸工会的服务臂膀,适应更多年轻职工需求,上海工会还加快建设“网上工会”。去年4月28日,“申工社”APP正式上线。“网上工会”形成了线上受理、线下办理、一键通达的全方位、全时段服务体系,让职工与工会一“网”情深。

  “网上工会建设必须以职工为本、内容为王、互动为要,将工会业务与移动互联深度融合,打造‘身边的工会、温馨的家园’,打通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市总工会巡视员杜仁伟说。

  任何一次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如今群团改革打响了漂亮的第一枪,未来的蓝图已经刻画在每位工会干部心中,职工的需要就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