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一团一策”改革透出文艺新气象

2017-01-13 13:27:47|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本报记者黄启哲  

  昨天,一年一度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考核吸引了业内专家的极大关注。在“一团一策”的改革推进下,2016年,各院团找短板找机遇,求发展求创新,创作力明显提升,推出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达到71部,其中红色题材、现实主义创作成为关键词,围绕纪念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推出了话剧《起飞在即》、京剧《浴火黎明》、沪剧《回望》、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等一批舞台作品。  

  “大考”现场,厚厚的考核材料人手一册,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的各项数据一目了然。翻看后记者发现,“一团一策”实践的一年多里,各家院团在剧目创作、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观众人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去年18家院团总演出收入达到2.43亿元。其中上海昆剧团演出收入增幅最多,同比增长117.48%,翻了一番还多;而上海交响乐团则拿下单场演出平均收入最高,达到23万元。  

  剧目和财政报表比较,刺激着院团间的竞争意识。“自己讲、同行评、专家点”圆桌机制下,18家院团“掌门人”轮番上阵摆亮点,秀特色,兄弟院团与来自艺术创作、经营、管理等各领域的专家则进一步精确问诊,找弱点,破难点,以此进一步激发院团创作生产活力。  

  精准定位谋出路,量化阶段性成果激发竞争意识  

  2015年下半年起,上海启动18家市属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并将加大对院团的资金支持纳入市级财政保障,完善各项演出专项扶持资金制度,把院团硬件设施建设等内容,纳入“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最大限度为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根据艺术本体规律和院团自身情况,找到精准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各家院团还通过一系列创作、演出、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促进院团间良性竞争,提高市场份额。比如推行艺术专家委员会、艺术总监工作机制,完善了艺术创作的决策过程;一手抓汇聚大家名家,一手抓青年人才培养,使人才队伍有传承、有梯队,更多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以上海爱乐乐团为例,既推出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与陈新光的交响组曲《使命》,也大胆将重大文艺创作选题《“起点”———第九交响曲》交由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  

  过去一年,一系列作品在各大赛事成绩喜人:《哈姆雷特》《朱鹮》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彼时此刻》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现代舞奖;《秦俑情———抖杠》《云起龙腾———集体造型》获第15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艺术节比赛“金象奖”,第三届中国国际马戏节比赛“金虎奖”;皮影戏《花木兰》获塞尔维亚第十八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节特别奖、优秀剧目奖、集体表演奖等。  

  开拓市场争荣誉,传播中国故事打好“整体牌”  

  提升文化自信,积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扩大本院团、本剧种在行业、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是各家院团完成剧目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专家指出,除了打好艺术家的“个人牌”,也要打好整体牌,要有“集体亮剑”的气势,通过有分量的主打经典剧目,提升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  

  上海芭蕾舞团结合探索“双轨制”促进中西艺术交流,在去年108场演出中,本市演出、外省市演出和境外演出各占三分之一,参加波兰彼得哥什歌剧节,走访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地。在现场专家看来,不管是从演出密度、剧目储备还是演出辐射度来看,该团都已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上海交响乐团迈出南美洲国家文化合作交流的步伐,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联合国总部舞台的完整编制职业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携歌剧《雷雨》在伦敦展示中国原创力量,用世界语言传播中国故事。  

  而在去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临川四梦》首次整体搬上昆曲舞台,赴美国、捷克、比利时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演出,掀起了“激活中华文化传统、致敬中华文艺经典”的热潮。上海京剧院《王子复仇记》作为“北美纪念莎士比亚400周年演出季”首演剧目亮相美国。  

  与会专家表示,市级国有院团的改革效应要逐步向全社会推广,使上海文化市场真正做到面向区级、民营等社会院团开放,向国际国内一流艺术院团开放,向一流作品和优秀艺术家开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