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公共场所“救命神器”AED超千台

解放日报2017-07-18 08:55:50

  原标题:申城公共场所AED超千台,布点数量仍偏少

  按上海人口计算原则上需要四五万台,希望未来能在便利店、超市、公交车站等场所找到,争取“黄金4分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市红十字会培训班上,学员学习使用AED急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世纪大道站服务中心旁配备的AED设备。 均 黄杨子 摄 

  年轻男子在上海轨交9号线车厢内突然晕倒,当列车停靠在世纪大道站后,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女乘客蒋女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站台上施救,让患者转危为安……6月12日早晨发生在上海地铁的这一幕,让“救命神器”AED逐渐走入大众视线。上海哪些公共场所可以找到这些神器?申城的AED布点设置还有多大缺口?

  最好4分钟内取用到AED

  据悉,AED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深入超市、银行、地铁站、机场等人流密集区域,随时准备救人于分秒之间。上世纪90年代,美国相关法案推行“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公共场所10分钟内即可获得AED,并对普通民众进行训练。

  上海目前情况如何?2010年上海在世博园区配备了AED等急救设施,2012年市教委为沪上大学配备首批常设AED,此后又走进高中校园。此外,市卫计委在部分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进行了设置。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周小杭说,2015年9月,市红十字会与市应急办联合启动公共场所设置AED公益项目,现已配备650余台。截至目前,全市公共场所共配备AED超千台,部分企业也自行购买。

  “AED正在上海快速增加,但从目前全市范围来看,布点设置数量依旧偏少。”周小杭坦言,上海人口多达2400万,原则上需四五万台AED才能满足需求。在美国,每10万人拥有AED199台;在日本,每10万人则配备AED234.8台。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报告显示,我国年均心脏猝死人数超过54万。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患者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医学上素有“黄金4分钟”急救原则。周小杭说:“我们希望未来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于4分钟内取用到AED。”

  AED或将与自动贩卖机“合体”

  目前,市民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AED?据市红十字会数据,全市16个区均有AED设备,主要包括:部分地铁站、机场、大型购物中心(如东方商厦等)、旅游景点(如豫园、大世界、田子坊、共青森林公园等)、地标性建筑(如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等)。此外,社区养老院(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昌里养老院)、红十字服务站(如青浦区曲水园红十字服务站)等也在陆续布设中。今年下半年,市红十字会与市急救中心将共同基于微信平台推出“AED地图”,便于市民查询,并欢迎已购AED的公司参与标注在地图上。

  预计明年初,各级红十字会将在650余台的基础上将AED设置数达到1000台。目前市红十字会正与自动贩卖机企业商讨合作方案,把AED置于自动贩卖机底部,未来或将考虑借鉴日本模式,动员更多企业参与到AED配备中,尝试在便利店、超市、公交车站等场所的布设。

  AED的推广绝非某一部门的事情。去年,浦东新区将“在部分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列入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区内AED数量已超400台,为全市各区之首。据了解,该项目计划至2018年,在浦东部分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共安装AED800台。今年5月,正是浦东国际机场入境大厅内的一台AED,及时挽救了一名突发疾病的加拿大籍旅客的生命。

  “AED布点设置只是第一步,后续涉及电池与电极片每3至4年的更换、定期故障排查等,无论是经费、管理或人员投入上,都需进行积极探索。”目前上海AED布设中,三分之一经费来自社会爱心企业捐赠,但项目若要可持续发展,仍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与管理,“我们呼吁更多政府部门参与,从财政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等更多方面带动全社会关注AED,让救命神器真正落到实处。”

  “救命神器”被误以为消防设备,需要普及推广让普通人敢用会用

  “就要让你活着等到救护车来”

  在晚高峰期的地铁世纪大道站,记者沿6号线至9号线换乘路线行走,分别在6号线(往东方体育中心)站台、9号线站台与途经的一处服务中心看到AED设备,这个约30厘米高、20厘米宽的便携箱被置于玻璃箱内,玻璃上有明显的红十字、心脏标识与AED字样。

  “平时注意过这个急救设施吗?”“等车时看过,但觉得应该和消防设备一样。”面对提问,乘客王小姐反问记者,“这个应该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吧?”市红十字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兼培训部部长姚月琴笑着摇头:“AED使用很简单,只要经过正规培训,人人都能成为救护者。”

  在培训人员的指导下,记者尝试了AED模拟使用:首先,取出并按下电源按键后,按照语音提示撕开密封的贴片包装;第二,其中的黄色与红色两片贴片即作用于患者的电极片,根据图示分别贴于左胸部上方与右胸部下方,并将电极线插入AED相应插口处;第三,机器语音会立即提示“正在分析心律”,并根据实际情况告知应电击还是继续人工救护,使用过程不超过1分钟;需要注意的是,除AED语音提示“离开患者”外,其余时间施救者都应持续进行心肺复苏(CPR)抢救,保证胸外按压频率在每分钟100至120次。

  不难发现,CPR与AED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而言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可以说,CPR是必须的,AED则主要用于患者出现室颤、房颤症状后进行早期除颤,AED并非对所有心脏骤停患者都有效。”周小杭解释,“但普通民众作为救护员时无需担心,AED为全自动智能机器,若患者没有相关症状,电极片不会放电。也就是说,有些老百姓担心‘抢救不成反把人电死’的情况绝不会发生。”

  推行AED项目已近两年,在周小杭看来,在普及如何使用AED之前,向社会传递学习自救技能的重要性与渠道更为重要。“一是让大家认识AED这台机器,知道它长什么样、在哪里,即便不会操作,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员呼救;二是在进行专业急救培训后,普通市民也能勇敢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去年11月1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施行。这一被称为“好人法”的法规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率先提出社会急救免责,“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我不是医生,我没有上过医学院,你跟我讲人体器官我不太懂,而我就是要让你活着等到救护车接你走,让你不会受到二次伤害,我就有可能救你的命。”这是一名参与急救培训的市民曾写下的感悟。周小杭说:“我们希望在每个紧急关头,这座城市都有人愿意站出来施以援手。”

  急救技能如何变成本能理念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近日,位于北京西路的上海市红十字会正在进行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地上摆放着模拟人,旁边是一台AED设备。十余名学员围成一圈,聚精会神盯着跪地操作的王小姐。

  “今天上午在隔壁教室里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下午实训完当场考试。”五分钟后,王小姐站起来长舒一口气。她说,自己是某夏令营培训师,主要组织青少年户外拓展活动,“为了更好保障孩子的安全,我们团队决定一起来学习专业的急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市红十字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兼培训部部长姚月琴感慨:“以前社会培训一周只排两次班,现在每周需要排四五次,已预约到9月了。”目前年均普及性培训40万至50万人次,救护员培训超过3万人。

  医学人士介绍,猝死患者中,四分之三发生于院外。AED可使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2至3倍,若在5分钟内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电击除颤,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提高49%。据急救中心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拥有急救证书的人群尚不足5%。其实急救培训并不难,只需花一天时间即可完全掌握,通过相应考核就可获得急救证书。

  普通市民可在哪里培训?主要有四个培训途径,除市红十字会外,本市医疗急救中心、各大医疗机构与社会公益组织等都在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据介绍,市红十字会面向社会人士与企事业单位开放3种课程,主要分为普及性培训(8课时)、救护员培训(16课时)与救护师资培训(48课时),普通民众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前两种中择一,并鼓励有医学、教育背景且热爱救护培训工作的学员进一步培训成为救护师资,个人或单位皆可通过红会官网报名。通过任一级别的培训考核后,市民都将获得相应级别的急救证书。

  急救技能的学习并非一劳永逸。研究显示,相关技能在6周至3个月内就会逐步下降,对于鲜有机会进行应用的普通民众而言,及时参与复训是正确进行现场急救的保证。因此,市红会对救护员每两年将进行一次复训。

  “其实,急救知识培训起步年龄应是小学阶段的儿童。”周小杭谈及加拿大籍旅客同伴为其进行急救时的场景,“现场工作人员事后回忆说,他大声呼救时喊的不是help(救命),而是AED。这是一种本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正是希望我们的民众也能有这种本能。”

  今年暑假,市红十字会与团市委首次合作爱心暑托班,在静安、徐汇、虹口、黄浦区内共70个班级试点开设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课程。短短45分钟内,让小朋友们认识AED,明白除胸外按压,还有这种急救方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