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车上的“女将军”

2017-05-15 08:01:39|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急救车上的“女将军”:打响生命保卫战的“第一枪”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15日报道:初见赵炯的人,很难将她与手提红色急救包、和120急救车并肩作战,风雨无阻、不分暑寒、争分夺秒地穿梭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弄堂、街道的急救医生联系在一起。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位小个子女生,作为随车急救医师,至今已在院前急救岗位坚守了21年,并多年以全年急救车出车量第一的业务成绩在全中心名列前茅。

  图片默认标题

赵炯至今已在院前急救岗位坚守了21年。图:刘畅

  急救车上的女将军

  有一年夏天,赵炯车组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普通的腹痛、恶心、呕吐、冷汗等胃肠道症状,当患者家属告知其病情后,赵炯立刻警觉起来,迅速为患者做了心电图,果然不出所料,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下壁心肌梗死!赵炯立即通过绿色通道向目的医院进行病情预报,同时,手眼不停地为患者补充常规检查和相应的急救处理,并与急救驾驶员商量,将患者送至距离最近、可以马上做溶栓或安装冠脉支架等手术治疗的医院。

  到达医院后,接过患者的心电图,医院的急诊室医生证实了赵炯的诊断结果,患者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心梗。医院马上为其安排了冠脉支架手术。患者的妻子得知确诊结果后向赵炯连声道谢:“真没想到!多亏您!太感谢了!”此刻,赵炯心里却感到很欣慰,长期的急救一线工作经验加上胆大心细,冷静细致的处理,为患者争取到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现代城市的“野战军”

  院前急救工作比较特殊,时常处于半室外作业状态。你能想到的各种天气状况和工作环境急救人员都可能会遇上。记得有一次,赵炯车组接到任务去南京西路接诊一位摔伤的骨折老人,急救车开到弄堂口,赵炯和她的同事全傻眼了:原来,那是一间旧式的弄堂住宅,患者住在3楼的小阁楼里。

  为尽快地救治病人,赵炯一个人先上楼快速查看了一下患者情况并对其进行了急救处理。二楼到三楼之间是那种非常狭小、陡直、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行的铁质简易扶梯。经过查体,赵炯注意到,患者单侧下肢骨折无法站立行走,体重也很重,目测约有90公斤,要用担架把患者从那么狭窄的楼梯上搬运下来难度非常大。赵炯查看后,与车组急救员商量必须寻找非常规的下楼方法。但沿着弄堂找了一圈,赵炯和急救员们发现,那阁楼原来是楼顶上加盖的小房间,周围一圈都是屋顶,根本没法下去。急救人员试图踩在旁边的楼顶上去,但尝试之后发现有塌陷的可能,出于安全不得已放弃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怎么办?患者不能等!赵炯车组决定拨打119请求支援。接警后,119火速赶到现场。迅速勘察现场后,119与赵炯车组制定并实施了搬运患者的方案:为了尽快救出患者,只得将楼梯扶手锯掉。随后,赵炯车组协助119一起,将患者用绳索从三楼悬降到一楼。当患者安全地抬抱到担架床上后,急救人员揪着的心也随之放下。

  最渴望公众的理解与信任

  急救人的世界,有甜也有苦。用赵炯的话,院前急救这份工作,虽然苦累,但大家基本都还能承受。急救人面对的最大的压力和挑战是病人和家属对急救人的不理解。最委屈的事莫过于急救人员一边拼尽全力、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一边被家属和围观者抱怨、责难,甚至极个别还有动手伤人的情况。

  “作为救护车上医疗团队的核心人物,心里虽然感到气愤和委屈,但我也尽量不在同事面前表现出来,毕竟还要和同事们接着完成下面的急救任务。”她说,“要是家属和病人能够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支持、信任和尊重,我们的工作会好做很多。因为,保证更多病人的快速合理救治才是我们急救人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6年,赵炯荣获第10届“中国医师奖”,这是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然而赵炯并未因为获得荣誉而自傲。蓝色的警灯划破无边的天际,赵炯依然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中,她说:“急救工作很辛苦,可是,我很自豪,因为我是一名急救医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