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民建议推广应用“场所码”被采纳 可快速获取扫码人基本信息、“随申码”颜色和进入场所时间信息,助力精准流调
五联小区入口处虽张贴了“场所码”,但入场人员未有主动扫码。郑朕摄
永昌集市(蓝田店)保安正要求市民扫“场所码”入场。郑朕摄
3月16日上午,普陀区居民熊先生前往家附近的沃尔玛超市采购物资时发现,超市门口的保安不仅查验他的“随申码”,还要求他打开随申办App,扫描门口张贴的“场所码”……在上海本轮疫情中,普陀、长宁等区率先于公共场所启用“场所码”,在核验人员健康状态的同时,对人员的流动信息进行自动化登记,以实现对疫情的精准防控,为流调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这个做法能否在全市推广?3月14日,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居民石磊向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提出《关于推行“场所码”广覆盖》的建议。该建议在第一时间即得到采纳,市疫情防控部门也随即在全市层面推进了“场所码”的应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全市累计9.8万家企业申请“随申码·场所”18.8万个,市民累计扫码超过1亿次。
“场所码”扫码查验率如何?在全市推广中是否遇到阻力?先行的普陀等区又有什么经验?记者进行了调查。
大多数场所严格扫码入场
在普陀区的大街小巷,各类场所大多在门口醒目位置张贴了“场所码”。
普陀区兰田路上的永昌集市(蓝田店),疫情期间关闭了侧门外的其他出入口。在侧门处,设置有门架式测温仪,附近的墙面上张贴着各种防疫提醒。记者注意到,侧门的门框上、测温仪器的侧面以及门岗桌前均有一张印着二维码的A4纸,有的纸上二维码下方用记号笔写着“进场请扫场所码”几个字。看到有市民前来,门岗保安起身招呼道:“带手机了吗?带了的话请扫那边的二维码,随申办、支付宝、微信都可以扫!”有市民自顾自打开随申办App,亮出“随申码”给保安看,保安连连摆手解释,“这个是‘场所码’,扫描以后可以记录你来过这个菜场,利于疫情防控。”记者观察了一阵,很多人并未分清“随申码”与“场所码”的区别,直接亮“随申码”的市民不少,但保安一一做了解释并坚持要求市民扫码。
老年人没带手机怎么办?保安表示没关系,引导老人在门岗桌上的防疫登记表上签下名字,留下电话和居住地址等信息。
在长宁区龙之梦购物中心,主要出入口都立有贴着“场所码”的牌子。在西北门,工作人员守着入口,提醒每一位要进门的市民“请扫描场所码进入商场”。不过,记者展示“随申码”后,询问“直接亮随申码可以吗”,对方未多作要求,手指向商场内示意记者“可以进门”。在南门,工作人员同样提醒进门的顾客扫描“场所码”。记者同样尝试亮“随申码”入场也获得许可。工作人员解释称:“扫描场所码可以,出示健康码也可以。”
在不远处的长宁来福士广场,工作人员对顾客的要求则比较明确,一定要扫描“场所码”才予以放行。记者特意提前打开“随申码”,出示后便作势要进入商场,结果被拦下了。工作人员向记者耐心解释,“扫码的目的是登记顾客曾经到过的场所。”
“应扫尽扫”难点如何解决
申城在全市推进应用“场所码”后,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到大量咨询电话。来电多为中小餐馆、理发店等个体商户以及小区等场所管理者,他们在咨询如何顺利申请“场所码”的同时,也提出了该怎么让市民配合扫码、遇到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市民该怎么办等问题。从记者实地目击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记者从普陀区大数据中心了解到,在长征镇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普陀区在3月7日发文要求全区推广“场所码”的应用。当时下发的文件中,提出“应设尽设、应扫尽扫”的要求。所谓“应设尽设”,是指“场所码”应覆盖居民小区、楼宇园区、菜场、大型商超、商铺、学校、餐馆、药房等十类场所。普陀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吴双励称,从普陀区推进的情况来看,由于当前正处于疫情比较严峻的阶段,各类场所管理者对张贴“场所码”的认可度很高,“扫码比传统的手写登记信息简便得多,因此不少场所积极响应。”
据统计,截至3月19日晚,普陀区7534个单位的12353个场所均已落地“场所码”。针对一些沿街商铺非法人无法申请“场所码”的问题,普陀区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由沿街商铺所属小区的物业公司代为申请专用沿街商铺码的方式来解决。
至于“应扫尽扫”,记者实体走访发现,张贴在场所入口处的“场所码”往往需要保安等工作人员反复提醒,才能维持较高的扫码查验率。吴双励称,中小餐馆等一些个体商户较难安排工作人员一直守在入口处,且市民以往在消费时也没有养成登记信息的习惯,这确实是实现“应扫尽扫”的难点。对此,她认为,这些场所往往人员流动复杂,“场所码”能兼顾管理效率和个人隐私安全,值得推广。她建议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同时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上门走访提醒等形式,让市民形成对扫码的认同,进而提升这类场所的扫码查验率。
与此同时,从记者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区尽管配有保安,但由于居民会认为小区并非公共场所,扫码意愿不强,这也是“应扫尽扫”的难点。对此,吴双励认为,小区在执行扫码入场上应主要针对流动的陌生人,对日常进出的小区居民可不强求。
市民提建议,助力精准流调
据普陀区大数据中心称,“场所码”可快速获取扫码人的基本信息、“随申码”颜色和进入场所的时间信息,为防疫溯源降低排查成本。截至3月19日,普陀区已产生479万余条扫码记录。这些数据有着完善的隐私保护机制,相比传统纸质登记信息更安全。
在记者的走访中,不少市民针对“场所码”应用中如何更好地管理、实现精确化防疫溯源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浦东新区的刘女士是一家园区的管理者,她告诉记者,3月14日她所工作的园区也收到应用“场所码”的要求。由于园区面积很大,入驻企业众多,她认为仅仅在园区几个出入口处张贴“场所码”还不够,能采集到的数据也仅仅是这个时间段来过园区人群的数据,或许达不到疫情流调所需要的精准度。她建议对于较大区域的场所,“场所码”贴几张、分别贴在哪些区域都需精细部署,她希望疫情防控部门对大型场所部署“场所码”提供必要的指导。
一些社区管理者也提出类似建议,如一些小区里除了居民楼外,还有活动中心、健身房、居委会等各类公共场所,这些区域是否要单独设置“场所码”,也需进一步明确。
另外,建议人石磊在建议中也提及,国内一些城市将地铁、公交、网约车等公共交通也纳入“场所码”的运用范围。他说,上海在2020年时在地铁等公共交通中推出“乘车码”,但因操作烦琐等原因效果不佳,建议用操作更方便的“场所码”取而代之。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得知,石磊的建议在实施上并无技术障碍,但数据的后台处理能力和治理分析上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此外,市民殷先生建议,疫情阶段“场所码”的主要作用在于采集用户数据助力流调,但从长远来看,“场所码”在常态下如何调整功能也应予以规划设计。对此,普陀区大数据中心回应,已在探讨未来将“场所码”用于一些场所智慧化管理的可行性。如一些楼宇在管理访客时,可采取扫“场所码”登记后,即可将“随申码”作为进出楼宇的门禁二维码,以此让“场所码”继续发挥作用。(解放日报记者 毛锦伟 郑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