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空间艺术季首次“搬到”社区里 新华社区、曹杨社区成为两大重点样本,“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全面推开
时隔两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昨天在上生·新所正式开幕,展期将持续到11月30日。本届展览主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徐毅松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关于全面持续推进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实施意见》,接下来将在全市全面推开“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
上海做法成亮点
和过往历届不同,今年的空间艺术季首次从黄浦江畔“搬到”社区里,更加“接地气”了。
为什么要聚焦富有烟火气的社会基层单元?“本届空间艺术季不仅仅是上海本地的展览,而且是走向全国的活动。”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白雪茹说。作为自然资源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协议项目,本届空间艺术季更像是一扇窗户,要把上海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上的理念和实践,充分展示并向全国推广。
目前,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方法。徐毅松表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转变行动理念,聚焦解决普通人最期盼、最迫切的“急难愁盼”“老小旧远”等问题;创新治理方式,探索建立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常态的社会各方参与机制;提高行动的效率和精准性,实现数字化转型。
从基本概念提出到现在短短六年时间,上海已有180多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项目落地,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著,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品质得到整体提高,居民共建共治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明显提升。
两大社区为标杆
本届空间艺术季还设置了2个重点样本社区——新华社区、曹杨社区。此外在全市还有18个体验社区,覆盖中心城区、新城社区、乡村社区。在180多个项目中,为何新华和曹杨成为重点样本?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涉及历史文化风貌区,社区建成度高,可用于增建设施的空间十分有限。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具活力的综合性社区,居住与就业功能融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人口结构多元,老龄化特征突出,青年白领占比大。
为了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新华路街道采用共建共享模式,强调社区治理优势,调动在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融入,搭建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采用政府主导和社会协作的方式来推动社区品质不断提升。比如,老小区“敬老邨”微更新改造,就是街道以少量资金投入点状微更新,以此吸引社会多方资金融入,撬动整个居住区的改造提升。
曹杨新村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经过多年使用,住宅老化陈旧、功能活力欠缺、公共服务不足、游憩空间缺乏。曹杨新村聚焦“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开展规划建设。在居住方面,开展旧住房修缮和成套改造,投放人才公寓,完善社区服务,构建社区数字管理服务平台。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出席活动并发言。(解放日报 记者 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