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上海做了什么

2021-08-30 10:22:43|来源:文汇报|编辑:赵春晓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产出”一种对需求的响应能力,激活微循环锻造生活成本竞争力,点亮更多“小确幸”放大城市软实力——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上海做了什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830_p69

①梧桐66邻里汇,楼下是社区食堂,楼上是文化活动空间。②老人在邻里汇观赏曲艺演出。③改造一新的镇宁菜市场。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制图:李洁

  15分钟,这是一个时间标尺。但在超大城市上海,这成了一个衡量“获得感”的鲜活刻度。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一个社区生活圈,你不仅能解决买菜、吃饭、购物、小修小补等日常烟火所需,也能办妥医疗社保、养老服务等民生刚需,更能“不期而遇”生态、休闲、艺术、体育等生活配套……生活变得便捷、高效、时尚,兼顾家庭、生活、事业,更重要的,是一份妥帖的舒适感和品质感。

  近期,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而在上海,借由新近发布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这一个个小而美的“圈”有了更精准清晰的画像和标签——始终以人的活动和需求为核心,既是体现物质空间的设施圈、环境圈,也是体现感知空间的邻里圈、社交圈。坚持“人民至上”重要理念,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这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圈”出市民满满获得感,激活城市基底细胞,畅通经济微循环,刻画出生活成本竞争力,也由此放大一座城市“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的软实力。

  15分钟,“产出”一种对需求的响应能力

  要有便利店、早餐店、菜场,也要有小修小补、夜间药房,最好还有画展、鲜花、咖啡……人们对便利的品质生活有多少种期待,这15分钟的“圈”就应该有多少种回应和可能。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集纳提升的是城市中单位土地的功能效能,更要“产出”的是城市单位面积对于人们需求的响应和服务能力——业内专家这样注解。

  这样一种对于民生需求的响应能力,也在《意见》中找到指向:盘活存量设施资源,“一点多用”“一店多能”,实现便民服务“一站式”。

  进门就是服务导购台,鲜花店、网红咖啡一样不缺,数字支付、数智治理统统在线,二楼还有阅读角、老幼休憩空间……

  但这,不是商场,是菜场。位于静安区镇宁路上的镇宁菜市场,早些年甩掉脏乱差,从马路摊一路晋级为室内五星级菜场。近来以该区相关导则为指引,历经改造,成了居民钟爱的“社区服务综合体”。

  居民口中的“诚意满满”,来源于菜场对于民生需求“浓墨重彩”的回应——比如,改造前对于内设业态展开民意调查,居民想要的统统请进来,摆放菜品的柜面高度仔细推敲过,等等。

  放眼全市,强化回应需求能力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将以更多元的面貌“长”在社区里。“十四五”时期,此类科学精准布局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有望遍布全市213个街道和镇。它们将承揽起社区生活方式的迭代、邻里关系的重塑、城市更新的创造。追求品质,不断打磨妥帖的便利度和舒适感,实现生活所需“最多跑一次”。

  15分钟,激活微循环锻造生活成本竞争力

  15分钟,仅仅简单地定义为“将各种功能就近放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它还牵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圈,才称得上好?

  相关第三方组织结合社区更新项目,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人们对于这个“好”,除了“离家近,方便”以外,还有更多的现实注解。在充分回应民生需求的基础上,15分钟生活圈所要发力锻造的另一个维度,是超大城市关于生活成本的一种竞争力。

  早在2016年,上海就探索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在全市选取15个试点,以街道(镇)整体更新提升为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对社区空间的统筹作用。如今,上海更在实践基础上助推一系列理念、手势和机制的创新和转变。

  比如,主动适应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工业化时代,城市被当作一台机器,工业区、居住区各个“零件”分开摆放。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城市生产、生活、生态需要在最基本单元内进一步统筹,功能复合融合,这就相当于用针灸疗法激活城市细胞、增加城市活力。

  同时,社区生活圈不仅兜住基础保障服务要素,也重点配置了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以15分钟为时空尺度,打造出一个个“微城市”,通过空间结构、资源统筹的优化,大大提升品质降低生活成本,从源头上减少了职住不平衡、钟摆式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全市首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之一。结合实践,新华路街道对于这个“圈”的内涵竞争力有了全新认知和注解,并具化为“六项行动”,强调土地复合利用,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可持续发展,构建优质、均衡、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城市最小单元中,充分实现“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

  15分钟,点亮更多“小确幸”放大软实力

  9月,第四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开幕,其最大亮点:将首次充分浸润于全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将艺术美育的半径也同步为“15分钟”,由点及面激发创新活力,点亮生活“小确幸”,放大城市软实力。

  15分钟生活圈建设过程中,上海不仅探索着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也主动承载起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新技术赋能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

  “让所有关于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都能在这个‘圈’里落细落实。”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这样解读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所折射出的城市软实力:首先,它反映的是一种态度。不只是理念上的亲近,也体现出上海始终以人的感知和需求为目标靶向,在这个“圈”里将所有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打通,站在更高层级上提供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所需。其次,它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在“15分钟”半径内,统筹盘活、精准调配涉及生活、工作、创业、旅游、休闲的种种要素和资源,这背后“给力”的是一套严密复杂的精细化治理体系,成为精细化治理的天然实践场和范本。再次,它创造的是一种效率。触手可及、随处可及,为人们节约了时间等各方成本,一个个小小生活圈,最终激荡出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放大一座城市令人近悦远来的活力磁场。(文汇报 记者 顾一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