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带领团队打造检验医学“亚洲标杆”

2018-11-26 11:13:45|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程茜

  原标题:三十年如一日,视每件标本都重如生命

  长三角患者“看病一日行”

  ■2015年到2017年,中山医院检验项目逐年攀升,却实现了检验质量有口皆碑,检验速度“上海第一”——急诊报告1小时即可取,门诊生化报告不超过2小时,门诊免疫项目报告仅需4小时,实现了长三角患者“看病一日行”的心愿。这一切,离不开中山医院检验科前主任潘柏申教授20多年的努力。在这家大型三甲医院,潘柏申始终心怀病人,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流程

  人物小传

  潘柏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教授。在中国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之一,他见证了中山医院检验科一步步发展为中国最佳检验医学专科之一,将“不断提高检验质量,不断加快检测速度,不断改善服务态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他带领下,中山医院检验科建成上海首家通过ISO15189认可的实验室,获得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为检验医学的“亚洲标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大楼的电梯里,曾有病家这般对话:家属说陪父母看病,以前至少得请假两次,如今一天就能看完病了……在旁的潘柏申听着很欣慰。

  2015年到2017年,三年间,中山医院检验项目逐年攀升,年检验项次数由3000多万项次升至4000多万项次、5000多万项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中山医院却实现了检验质量有口皆碑,检验速度“上海第一”——急诊报告1小时即可取,门诊生化报告不超过2小时,门诊免疫项目报告仅需4小时,实现了长三角患者“看病一日行”的心愿。

  这一切,离不开中山医院检验科前主任潘柏申教授20多年的努力。在这家大型三甲医院,潘柏申始终心怀病人,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流程,“让标本走最短的路,让检验人员做最少的动作”,与时间赛跑,更与生命赛跑。

  把每份标本都“当作自己母亲的标本来处理”

  血液、尿液、粪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检验科就是与这些打着交道,殊不知这些标本性命攸关——70%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源自临床实验室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这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所以关乎检验质量的问题,潘柏申从来寸步不让,他还有一句名言:“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待每份检验标本,都应当作是自己母亲的标本来处理。”“检验质量”四个字说来容易,恪守不易。对潘柏申与同事来说,“每一份标本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追逐检验质量成为一条“生死匠心”。

  在中山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通过质控工作将检测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这里,建有两套核查制度:一组人员负责核查检测过程有无异常,另一组人员负责判别检测结果是否符合病人病情,及时将检测结果发布给临床。同时,科室还有一条规矩:检验人员一旦发现特殊情况,必须亲自打电话给开具化验的临床医生,仔细告知病人详细的检验结果,以免误诊和漏诊。

  “确保检验质量,最重要的还是检验人员重不重视。”潘柏申说,除了人的重视,还要制定规范完善的检测体系,采用优良的仪器、试剂和方法,对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参加国内外质量评价,让检测质量保持在稳定水平。

  检验大提速,让生命别再等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病人做一次肝功能检查,要等三天才能拿报告,这意味着外地来沪就医病人要在上海住两晚,本地病人也要跑两次才能拿到报告。 “迟到”的检验报告造成病人确诊难,精准及时的治疗也难以跟上。

  面对逐渐攀升的检验工作量,潘柏申决定要啃下“提速”这块硬骨头。经他不断分析发现,这里头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缩短标本检测批次周期。过去以100个标本为一个批次进行检验,现在缩小标本数,每收集10份标本就开始检测;过去检验工勤人员每小时送一次标本,如今缩短为每15分钟送一次。这类改变无疑有利于病人,但也确实增加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

  “首先要树立观念,调动人员积极性,问大家有没有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发挥检验技术优势,加快检验速度;第三就是改善流程,使标本走最短的路,每个工作人员做最少的动作。”潘柏申还请来在沪访问的美国管理专家,用摄像头记录并测算检验人员每个动作需要的时间。结果发现,检验人员在实验室里每天要走很多回头路、重复路,可以进行简化;每天累计要花费20多分钟找笔取纸记录数据,这个习惯可以改变……潘柏申开始带领科室同事将检测工作分解至逐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耗时用秒表去卡算和分析。

  在一系列提速工作推动下,中山医院生化报告的超时率从0.28%下降到0.05%,人力成本下降50%。检验科也通过了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检测速度“上海第一”,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被推广至全国。

  检测大提速,是为了让生命不再等待!潘柏申说,缩短检测时间对医生及时判断病情、挽救生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机器时代,人始终是最重要的观察者

  自1982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山医院,到1987年调入检验科,潘柏申在医学检验领域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中山医院检验科由弱到强的过程,也目睹了医学检验从纯手工操作走向如今的自动化时代。

  先进的检测项目大量开展,中山医院检验科始终走在前列,成为行业的标杆。如今,科室又在潜心探索将人工智能引入医学检验工作。但潘柏申坚信,不论机器在医学领域如何发展,人始终是最重要的观察者。

  有一个案例令很多人印象深刻。有位病人因肝脏不适,此前已在多家医院求诊,多次化验肝功能始终提示结果正常。最后,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吴志全教授想到了潘柏申说过的一句话:“最简单的血常规,也许能解决疑难杂症。”于是就给病人开了血常规检验单。

  随后,他接到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病人可能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比较松散“幼稚”的非正常血液细胞。通过检验科的提示,他为病人开具了进一步检查,才令病情得以明确诊断,使病人接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

  “检验科不应只停留在出具检验数据的阶段。”潘柏申常说,诊断疾病的过程就像身处迷宫,病人对症状的描述主观而多变,混杂着一些无效或误导的信息;而检验结果就好比 “指南针”,有助于医生排除假象,抓住关键信息。

  潘柏申相信,检验领域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今天的成果是昨天努力的结果,一个人永远不能驻足不前,一旦停下就等于停留在了昨天,而人应该做的是着眼于明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