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姚明作为毕业生发言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摄
今天上午,3300余名上海交通大学2018届本科生迎来毕业典礼。今年毕业生中有特别的身影——小巨人姚明经过7年求学终于披上学士服迎来毕业典礼。
明星学长姚明求学7年穿上学士服
毕业典礼现场,小巨人姚明穿上了学士服登上毕业典礼的讲台,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首先感谢父母,因为我选择到大学读书的原因就是为了遵守当初对他们的一个承诺。在我17岁签约上海队的时候,我就向父母保证过,会在职业篮球生涯结束之后前往大学进行深造。”姚明说,如果不是答应他们,可能真的坚持不下去,“我曾不止一次想过退出,特别是上高数课的时候。”
这位38岁的毕业生用了7年换来披上学士服的这一刻。“我们身上所穿的学士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还是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今天我们将开始在社会中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也请永远记住我们曾经穿过的这件学士服的含义。”
以前姚明在国外,他也曾请老师来家里上课,但总觉得没有学习生活氛围,而他很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去学习。第一次坐在大学课堂,姚明说自己的心情是“迫不及待”,急切想听老师讲课,但同时也担心跟不上,怕考试不过关。
他喜欢大学校园的氛围,却也无奈不能完全享受这样的氛围。每周大约两次到校上课,每次要开车一小时到教室,姚明的大学生活备受关注,被媒体跟,被“同学们”“围追堵截”。姚明多次说,希望大家能够一起维护课堂的教学秩序。
对姚明来说,最难的科目是高数。“在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我就完全没有听懂,只是零星唤醒了十几年前关于数学课的一些模糊的记忆,但我自己有心理准备,只要每天都能提高一点,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
在发言的最后,他与毕业生们分享:“在未来某个合适的阶段,试着把自己的未来与社会的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去探索。这个社会可大可小,从大处着眼可能是一个群体,从小处看也可能只是自己的小家庭,无论如何,毕业生走出校园都会慢慢学会承担超出个人的责任。”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优秀学子立下鸿鹄之志
明星学长收获掌声,学霸毕业生更是在阵阵欢呼中分享毕业心情。“我的恩师邓涛教授曾说过一句话:‘人生最酷的事情,不是取得多少成就,而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怀着对材料化学的热爱和对科研的追求,我加入了致远荣誉计划工科方向,这种源于梦想、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鼓励着我一路追求科研带来的快乐。” 首届致远荣誉计划工科方向本科毕业生王子昭说。进入交大后,在致远创新研究中心“致远学者项目”的引导下,王子昭开始思考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清洁能源、如何为贫水地区带来干净的水资源。他努力夯实知识基础、提高研究能力,并寻求志同道合的队友合作攻克难题。怀着对科研的热爱,王子昭与项目成员每天上完课就去做实验到深夜,周末泡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地使用着平时难以全天预约的仪器,寒暑假他们也常常在家呆不满10天就继续投入到实验工作中。最终,王子昭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了解决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技术中效率低、成本高、使用寿命短等难题的方法,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为贫水地区获取清洁的淡水资源提供了廉价且便捷的途径。这篇论文获得了上海交大“优异学士学位论文”。
2014年,上海交大面向全体优秀学子启动“致远荣誉计划”。经过4年的培养,第一届184名“致远荣誉计划”学子毕业,其中有48名优秀学生获得致远荣誉学士学位。首届“致远荣誉计划”毕业生分别来自6个方向、31个专业,其中174人(94.6%)选择继续深造,首届工科方向毕业生全部选择继续深造;有94人(51.1%)选择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理科方向毕业生直博率达70%,学术引导成效显著。根据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毕业生中有95人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学校,占51.6%;45人进入世界排名前20的顶尖学府,占24.5%,毕业生受到世界一流名校欢迎。在学校优异论文评选中,理科和工科方向各有五篇入选,占全校优异毕业论文总数的25.6%,崇尚科学,热爱研究成为了致远荣誉计划学生的内生动力。
“立鸿鹄志,练真本领,做实干家。”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2018届本科毕业生张宜杰在这个七月即将和他的同学一起奔赴武汉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施工单位的工作环境也许没有那么光鲜,而驱使张宜杰选择投身中部基层行业的原因更多的是情怀。
和张宜杰一样立下鸿鹄之志的交大学子不在少数。近年来,上海交大不断深化就业引导教育,强化大思政、大育人的格局,构建了“新生入学-在读期间-毕业阶段”价值引领工作链,整合各方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择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使他们在择业时做出符合时代使命要求的选择,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毕业后最重要是“把根扎好”
“到了新的环境,同学们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把‘根’扎好。如何在扎根中生长?我想给大家三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说:
“第一,根要扎得住。我们常说,十年树木,树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拿银杏树来说,民间就有“三年存活不算活,十年白果始结成”的说法。银杏的根系对其生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扎在土地里的根没有长好,即使能够萌生新芽,也终究很难长大。树的生长需要把根扎住,人的成长同样如此。毕业之后,大家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都会面临两次“人生选择”。第一次是三年左右,在适应新环境之后,要能沉住气。看似精明地跳来跳去,反而错过了滋养生长的最佳时期。第二次选择是在十年左右,在一个单位坚持十年,交大毕业生都能够成为单位骨干、独当一面,这时候还能不改初心,继续沉淀下去,终将练成真本事,有大作为。”
“第二,根要扎得广。一棵树的根系有多发达,枝叶才能有多茂盛。大榕树不仅有深扎于土地里的“营养根”,枝干上还能长出数千条的“气生根”,根枝相连、枝叶延展、浓荫葱郁。对于人的成长也有启示,选择了一份事业,既要能扎好主根、沉心做事,也要能不断拓展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最后,希望大家始终不要忘记,为了什么而扎根。我们的钱学森学长在西北工作时,崇敬戈壁里的胡杨林。在茫茫沙漠,胡杨是抵御风沙的英雄。他们把根牢牢扎在最需要的地方,任凭烈日暴晒、风沙吹打而千年不倒。数棵胡杨就能固沙数亩,一片胡杨林就构筑成强大的绿色屏障,他们的根紧紧相连,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把沙漠变成绿洲。在胡杨身上,既体现着倔强生长的美丽,也诠释着奉献担当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