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响“四大品牌” 应形成集群效应

2018-06-05 08:55:20|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需构筑发展的战略优势,发挥新的品牌优势。瞄准这一目标,应将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进一步落实为发展举措,为改革开放再出发鼓劲打气。

  上海服务

  在“三增一扩”上继续努力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服务全国进而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经济首位度、增强资源配置力的重要体现。上海新一轮大发展,要切实增强城市服务能级水平,通过服务经济的再壮大、再提升,引领上海服务品牌的再创造、再升级。当前,尤其要在“三增一扩”上继续努力。

  一是增大服务体量。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达14903亿元,增速为6.6%。我们要进一步利用自贸区及未来自贸港优势,努力把金融、科技、信息、会展、文化、医疗、体育、娱乐、旅游、环保、咨询等服务经济体量做大做强,提高服务的强度承载,提高服务的供给侧体量,以此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二是增益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增强夯实服务能力,以需求、问题、效果为导向,通过做“乘法”,加强各类服务间(如体育、旅游)联动与复合,使其产生化学效应;通过做“加法”,提升服务的品质和感受度,使服务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做标准,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上海整体的服务水准和水平,最终使上海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是增创服务新品。在服务产品方面要推陈出新,既巩固已有服务产品,也要努力发现新的蓝海。特别要把新兴的娱乐、教育、医疗、会计、法律、知识产权等新型服务作为新增长点,满足海内外人士的美好生活要求。

  四是扩大服务半径。要以立足上海、放眼全国、服务全球为导向,使更多的人愿意到上海享受在地服务,更多人愿意享受上海提供的网络延伸服务,以此来提高服务能级和覆盖,使上海服务真正形成中国影响和全球影响。

  在上海服务品牌的建设进程中,应特别注意服务平台建设,既要强化服务类别内部的竞争,也要推动服务的整合化、一体化。一方面,要推动服务间的合作、链接。可提出和落实“服务体”概念,通过打通服务上下游,使各类服务呈现上下游一条龙效应,凸显上海作为大城市的综合服务、系统服务优势。另一方面,要注重形成各类服务产品间的竞争、互补。上海服务应当形成集群效应而不是单体效应,要主动为各类服务产品提供展示平台,增强上海作为服务窗口、服务中心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

  上海制造

  形成“朝阳制造”上海集群

  作为老牌工业基地,上海的制造业有十分辉煌的历史。上海制造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彩电、冰箱、汽车等,都是当时的知名品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海是靠制造发家的。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的制造业正在力求转型升级,但也遇到许多挑战。特别是,有些时候容易因“坐地起价”而自然“放弃制造”。对投资者个体来看,这似乎是一种更优、更稳的盈利模式选择,但从城市整体来看容易形成空心化的“泡沫经济”,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重新定义人类生活,这给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机遇。上海不仅不能放弃制造业,而且应当努力推动形成全球制造高地。

  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引导权。上海应综合判断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把握全球互联互通、能源变革、材料更新、人类自身关注等新趋势,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相关产品方向,进而在新一轮制造革命中居于议题设置和引领潮流的领先地位。

  要聚焦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设备等“朝阳领域”。综合做好制造业的“加减乘除”,在把握住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变革前沿趋势的基础上,以分区、分工为基础,既布局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制造、精品钢材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又要重点布局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注重工艺革新,从而形成“朝阳制造”的上海集群,打造“新智能上海造”“新材料上海造”“新工艺上海造”等品牌。

  要推动智能制造高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上海尤其要在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特别是,要综合分析物联网时代引发的办公、住宅、家居、电器革命,从而预先掌握领先权、主导权、标准权。同时,进一步畅通科技创新的落地性。要花大力气实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让科学家(包括人文、社会、艺术设计者)有更多话语权,为创新创业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要迈向“全球定制”新模式。应注重把“制造”和“定制”结合起来,既抓住现代化社会中工业化生产的复制性原理,也要敏锐发掘后现代社会生产的个性化趋势,从而能够提供“点对点”的定制产品。在此基础上,让上海跻身全球高端设计、资源配置、创意实现中心行列。

  放眼全国,华为、小米、格力等知名品牌的基础都是制造业。制造业看上去不如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光鲜,却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防止城市脱实向虚的“压舱石”。实实在在的制造业永远不会过时,上海尤其要牢牢把握并挖掘潜力。

  上海购物

  构建重要消费品供给网络

  在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产生重大冲击的背景下,上海应进一步瞄准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新浪潮,围绕高端消费、立体消费、批量消费、专业消费等做文章,增强消费体验性、专业性、高端性,拓展和丰富“购物天堂”形象,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

  其一,有物可购。上海要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机遇,撬动建立全球重要消费品及重要品牌的长期供应机制,构建重要消费品国内外供给网络,让上海成为永不落幕的进出口购物天堂。

  其二,购物便捷。在内涵优化方面,应做强各类专业市场,培养一批专业性购物引鉴人,使高端购物、专业购物在上海实现高端对接、专业对接;在外部环境方面,应强化道路设施交通和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外部配套,让购物增强舒适感。其中,尤为不能忽视街区购物环境的营造,要打造“小街小巷小店”精品,完善停车环境等配套。

  其三,购物有乐。这方面,可学习杭州小河街区刀剑剪伞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增强真实购物的体验性。就上海而言,不妨以特色购物街区、特色购物小镇为依托,建设以街区、小镇为承载的各类重要消费物品体验区,将到上海购物的过程变成了解行业、了解消费品的深度参与过程。同时,应进一步增加购物展会的吸引力度,总结车展办会成功经验,提升上海购物的知名度、美誉度、话语权。

  其四,购超所值。应增强后续管理服务系统,建立跟踪管理、跟踪关心机制,让人体会到上海购物的附加值。同时,还可与互联网、金融等充分联动,打造“上海网购节”等品牌。

  上海文化

  增加“三个文化品牌”厚度

  上海城市品质要进一步跃升,还要厚植历史文化。与北京、西安、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历史不是那么悠久厚重。但是,三国以降的历史文化浸润,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特别是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独特地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让上海具有红色文化根植、海派文化影响、江南文化意蕴,让上海文化有底气、有特色。

  下一步,应综合布局“三个文化”,努力增加“三个文化品牌”的厚度。可以“一大会址”为中心,布局“红色起点”风貌区和“发展故事”会展区,让世界在这里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的改革开放、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进一步发掘建筑、街区、古迹、文物等资源,通过路线串联、内涵放大,让大家认知精致、高雅、时尚的海派都市文化生活;可进一步挖掘朱家角、枫泾、南翔等特色古镇优势,做强仓城、醉白池、古猗园、秋霞圃等古巷古桥古园,让人们到上海品味江南味道。这里面,应通过新江南建筑功能布局,让大家体会繁荣都市风貌与古典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此外,还应面向文化产业精准发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强上海影视、上海话剧,发挥“源头”和“码头”作用。要培养一批明星,增强文化影响。特别要打造“造星工场”,让一批有品位、懂文化、好教养的明星成为上海的代言人,增强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软实力。

  (作者童潇 为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