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水库村:一个村竟有70多个小岛

2018-05-31 09:58:10|来源:解放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寻找气质乡村| 金山水库村:一个村竟有70多个小岛?看一眼,我顿时不想离开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小编说

  上海的郊区,座落着上千个村落,它们有的美在风貌,有的胜在历史,有的强在产业……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这些村自然而然承载了更多更高期待。到底什么样的乡村,最是动人?乡村如何做到内外兼修,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不妨跟着记者去寻觅一个个“气质乡村”吧——

  早就听说过水库村,知道它在金山区漕泾镇,距离杭州湾海边不远。所以,听名字,记者以为它是个渔业村,但到了水库村,才发现这样的猜想错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其实,水库村,就是河流特别多,与海并没有太大关系,村民曾经都以种植为主,闲下来才抓鱼捕虾。据说,因为长期被河道包围在里面,交通不便,外面人就称这里为“水库”,而村里人也自称“我们住在水库里”……

  村里写村志的老人说,抗战时期,日本人曾经来过一次,但后来在“水库”里绕来绕去出不去,损失惨重,就再也不敢进来了。

  “这里是低洼地,全村水面积高达40%,水的流速很慢,但自净能力却很强,其中一条水库中心河,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水,这在上海郊区十分少见。”说这话的,是来自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客座教授杨云,近期他正应邀对水库村的文化特质和品牌进行挖掘提炼。

  这几天,水库村正在申报全市十大“精品村”,记者闻讯而来。而杨教授也正好在村里,于是他便陪记者慢慢逛了起来,介绍他眼中的这个气质乡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我们一同前往水库中心河。村路上十分安静,基本没什么人影,两侧田里的果树挤挤挨挨、郁郁葱葱,远处人家同样也掩映在绿树里。据村干部介绍,除了水多,水库村另一特点就是树多,全村道路绿树覆盖率达100%。

  一路走过去,没多远就会经过一条河,而且,都不是小河小浜,颇为大气。到了中心河的桥上,顿时眼前一亮,河面真是开阔啊,简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湖泊,四周景色宜人,绿意盎然,仿佛来到了瘦西湖或是西湖一角。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这条河通往出海口的龙泉港,虽然流的慢,但是活水,河面最宽处,有110米宽,而在其他村子,河道大多只有10多米。”经过前期调研,杨教授如今已对水库村“如数家珍”。

  路过一条何家浜,陪同的村党总支书记沈海峰立刻提醒道:“你看,这就是一个小岛,只有一条小路通到岛上,上面住着8户村民,取名何家宅……”记者定睛一看,这个小岛被不小的湖泊包围着,岛上覆盖着密密的绿树,只能看到一两个农家的房顶,一位村妇提着篮子准备出岛,远远看着我们,颇为好奇的样子,而她脚下的河岸边,几只鸭子正在淘气地戏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经介绍,记者才得知,村里有许多这样的半岛或独岛,大约70多个,有的有人住,有的没人住,种了庄稼或绿化,都被水围绕着……这不就是一个小威尼斯吗?“其实,水库村以后可以对标荷兰的羊角村,那也是个低洼地,水是最大的特点,现在已经是世界闻名的旅游目的地。”杨教授告诉记者。

  水库村的建筑,也与“水”有关,村里自称是“丹青水巷”风格。丹青的意思,即白墙黛瓦的水墨江南风格,而水巷的概念,则指的是一户户农家在河的两岸傍河而居,于是,河道就成了一条水的巷子……听起来,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因为“住在水库里”,交通不太发达,所以水库村的人口流动也不大,全村1700多人,外来人口只有200多人。也因此,村里基本没什么闲置农宅,村民们从容地过着“慢生活”,平时种粮、种瓜、种菜,农闲时捕点鱼虾上桌,光阴在这里是静止的……

  说到吃的,沈海峰还津津有味地介绍起了“水库村家宴”,比如鳑鲏鱼、太子螺蛳、菱角、河蚌和各类河鲜。比如太子螺蛳,是一种不剪尾巴的椒盐螺蛳,是金山当地一大风味小吃,以水库中心河里产出的螺蛳最佳,不仅干净鲜美,肉质也肥壮,经得起椒盐烧法。

  而水库村的鳑鲏鱼,则是一种七彩鳑鲏鱼,鱼身上的鳞片,闪着红的、绿的光泽,煞是美丽。老人们说,最好的鳑鲏鱼,就在村里一座七星桥下。这座七星桥,大名叫“济渡桥”,是一座超过百岁的古石桥,也是金山区最大的七孔古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我们来到济渡桥边,只见它身姿挺拔,横跨在较宽的河面上,单边有栏杆,桥上石板依然可以行人,石板上还清晰可见当年的花纹……据说,在古代,从济渡桥往南边去,就是海边的晒盐场,于是,这座桥就成了盐贩子们往来的必经之路,曾经也见证了一派热闹景象。

  水库村的故事还有很多,记者一边听一边畅想,还真是有点不想离开了……

  对话

  “乡愁文化,也要学会品牌运营,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记者:沈书记,能否介绍一下水库村的历史和基本现状?

  沈海峰(水库村党总支书记):这附近靠海,成陆已有6000年历史,距离古冈身到明朝中期形成村落,最大特点是河网密布。建国初期,据说全村有107条河道,到了现在,还保留有9条23公里长的河道,在村一级也属少见的。

  水库村地处漕泾镇西北面,因为相对偏僻、闭塞,过去属经济薄弱村。村里完全没有工业,以农业为主,有瓜果、蔬菜、水产三大产业,其中漕泾镇小有名气的“多利升”西瓜在水库村种植最多,口感、风味也最为上乘。因为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水库村在近几年陆续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上海市民最喜爱的美丽乡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

  记者:杨教授,作为一个外来研究者,您觉得水库村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杨云(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来之前,我对这个村其实没抱太大的期待。但来了之后,还是有不小的惊喜。水多的地方并不少见,但水库村的水是“净”的,也是“静”的,水流得很慢,本地文化也保护得很好,这不正符合当下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吗?

  这里的“物”也是慢的。举个例子,以前,这里就是水中“八卦”,河道都是弯弯曲曲,村里各个方位有许多小渡口,小渡船居然是方的,距离不远,但却快不起来,而大家也不着急。又如,村民闲时抓鱼,竟也琢磨出了20多种捕捞方式,记在村志里颇为生动有趣……这些积淀下来,成就了水库村“水文化”的丰富内涵。

  记者:水库村今后到底该怎么做好“水”的文章?

  杨云:水库村的水是“静”的,但也要结合“流行的东西”,让文化变成有生命力的项目,可以互动体验,否则就是“死水一潭”。比如今后的游玩项目,要紧密结合这里的“水趣”,让人们体验一下小渡船,体验各种各样的抓鱼方式,可以坐在船上喝茶、听说书、看节目,孩子们可以体验摘菜、抓鱼等童趣……接下来,我们在完成一份文化挖掘和提炼建议报告之后,还会到村里来举行一两场面向各相关人员的培训,主题就是《如何玩转乡村振兴的品牌运营》。

  记者:听说水库村已经吸引一些年轻人回乡参与乡村建设?

  沈海峰:对的,现在村里已经开始试点了一个“微田园”的项目,牵头人就是本地青年张丹,他之前从事景观设计,现在立志回来要做一名乡村设计师,说是“乡村存放了他最激情的童年”,现在则要“让乡村安放自己最大的梦想”。

  他们试点的“微田园”项目,先选择了4户农家做样板,带动村民一起做好宅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点点滴滴留住乡音、乡貌、乡记。比如,他们搜集了乡村拆迁中的砖头、瓦罐、门板等旧材料,便在示范点的宅基上设计造了小花墙、小景、小凳子、洗手台等,变废为宝,既实用又好看,颇受村民欢迎。

  记者:瞄准全市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创建,据说镇里和村里正在制订详细的建设方案?

  高楠(漕泾镇副镇长):我们已经启动各方面摸底工作,并请来了各方专家帮忙一起挖掘、策划、提建议,将重点做好几大规划和项目落地。

  比如,漕泾郊野公园,作为市级21个规划郊野公园之一,目前已启动前期研究和概念设计,水库村为漕泾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和综合服务节点。同时,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也将给水库村带来机遇,届时可以统筹解决农民集中居住、三产融合旅游用地、公建服务配套合理布局等问题……未来,水库村将定位为“市郊生态康体田园综合体、湾北都市田园乡、园区乡野休养地”。

  记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水库村还存在哪些瓶颈和难题?

  杨云:我有两大担心。一个是担心把乡村都“规划”成了一个样,比如水库村,那就失去最吸引人的个性和灵气了。另一个担心是缺乏人才,即使做出了好的乡村规划和指导方案,但如果没有一批有头脑、有激情的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那就难以践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