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临汾路街道有个“社区大脑”

2018-03-09 11:30:55|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高空抛物无处遁逃、跨门营业及时报警、食物变质提前预警、老人摔倒马上知晓……临汾路街道有个神奇的“社区大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各类实时信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安装了感应器的窨井盖。 均 资料

  凌晨两时,保安在静安区星城花苑小区结束巡查回到保安室,还没坐定,电话响起,街道值班人员通知他“小区一条主干道上一分钟前悄悄停放了一辆私家车”。这条主干道是小区的消防通道,必须保持24小时通畅,保安立刻联系车主开走车辆。远在一公里外的街道值班人员怎么会知道这个情况?原来是小区消防通道新安装的“地磁”装置感应到重量,自动报警给值班人员。

  这样的场景正不断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出现,支撑运作的正是被称为“社区大脑”的综合管理平台。本月底,在完成辖区内2.1万个传感器布点后,“社区大脑”将在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电梯监测、80岁以上独居老人生命体征监测、人员高密集信息警报、河道监控等涉及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27个应用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大脑”,是“国家发改委2018年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项目中先行上线的一项,探索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管理领域应用样本。

  高空抛物跨门营业能精细管理

  位于阳曲路上的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与办事处办公大楼内有一间大办公室,满墙壁的屏幕上,数字在跳动,这里是临汾路街道最新上线的“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

  一条红色警报插入:汾西路400弄18号门洞大门长时间敞开。工作人员切入放大这个门洞的视频画面,只见一位穿着街道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护门洞口的管线,因为要连接电线器材,所以楼洞门被敞开着。通过安装在单元门洞的门磁与影像采集,能够知道小区进去人员情况、大门是否有长时间异常打开等情况。

  “运用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社区大脑’尝试解决社区管理中‘人力所不能及、人力所无法及、人力所没有及’的实际问题,提高社会管理的精细度,破解城市治理难题。”静安区科委主任周隽说。

  过去高空抛物很难找到抛物人家,就算事后找到也很难举证,现在通过安装在大楼外部的红外线报警装置,后台在读取物品的抛出轨迹后可精准判断是哪家抛物;跨门营业过去较难杜绝,店家常与执法人员“躲猫猫”,现在通过店家大门上方安装的红外线报警装置,一旦店家跨门营业,后台就会报警。

  临汾路街道将“社区大脑”与街道人员管理相结合,催生了队伍管理的变革,由“社区大脑”进行工作协调与指挥,实现基层工作的提质增效。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林伟说,巡查社区是街道工作人员的职责,如今不少工作人员在巡查时都戴着一个手环,走到一定点位,点位上布置的搭载着蓝牙技术的装置会自动记录巡查者动向,传给“社区大脑”,及时了解工作人员的巡查位置与轨迹。遇到需立刻处置的管理问题,“社区大脑”后台管理人员可根据轨迹图确定人员问题,就近调配最近的管理力量赶赴现场,提高管理处置效率。

  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此次上线的还是第一期,辖区内部署了300多个传感器,去年底上线以来已接到自动报警600多次,化解了16次可能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事故。目前正在加紧推进第二期,到3月底,不到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传感器部署将达2.1万个。街道打算,今年举办“社区大脑”场景应用大赛,邀请社会上的高手支招,提供更多能应用“社区大脑”的金点子。

  食品变质电梯故障可提前预警

  “在危险发生前,社区大脑通过分析与判断,可发出预警,让管理者及时发现苗头,进行应急处置。”俞林伟说,这有点像医疗领域的“治未病”。

  过去,小餐饮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有消费者举报,问题才暴露出来。有了“社区大脑”后,阳曲路上的小餐饮店可以被实时监控,在消费者吃坏肚子前就能发现食品安全问题。

  阳曲路上如今有50多家小餐饮店的加工室装有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对食品加工环节温度与湿度的监控,“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可实时发现存在异常的街面与店面。后续,这一传感装置将实现辖区内餐饮店全覆盖,并通过明厨亮灶的视频采集提升管理能级,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查看出入后厨人员是否有健康证,多维度保证食品安全。

  通过安装在电梯内部的感应器,“社区大脑”可以监控电梯运行情况,了解电梯当前的使用情况,分析过去的故障情况、维修记录等数据,及时有效地对电梯异常进行实时报警。目前,街道对电梯已实现冲顶、蹲底、关人、停电等四类主要故障的监控。

  为提高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街道“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还在整合公安、交警、城管、市场、市容、环卫等力量。“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目前所在的四层办公楼即将全部腾出来,让这些力量入驻。“人坐到一起,劲才好往一处使。”街道将围绕“社区大脑”打造一个集网格中心、综治中心、物业中心、应急中心、保障中心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中心,通过智能化技术接入绝大部分城市部件与全部城市事件管理数据,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条块联动和条条协同无缝对接、完善城市街区和住宅小区一体管理。

  “社区大脑”运行的长远意义还在于大数据采集,街道“社区大脑”目前已积累360万条数据。通过大数据收集,可以把很多原来不知道的规律总结出来,作为将来制定社区管理方式的依据,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老人家中生病跌倒快报监护人

  社区智能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居民有获得感。临汾路街道正在将“社区大脑”与民生服务相结合。

  “汾西路上某小区一户居民出现心跳指数异常。”在“社区大脑”综合管理中心内,值班工作人员马上将这一情况告诉居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立刻到老人家中查看,对老人实施救助。

  如今,临汾路街道辖区内有100多位80岁以上独居老人,家中都有一套生命体征与安全监测系统。5个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与安全:卧室内的智能床脚垫监测,客厅的红外线能感知老人活动情况,装在大门上的门磁能感知老人离开家后是否回来。一旦发现老人出现异常,这些小小的“神经元”将向“社区大脑”汇报,“社区大脑”会根据异常情况的严重程度将这一信息通知监护人与社区联络员。

  在一些重点小区、养老院门口,街道还安装了电子围栏监控,通过老人身上携带的感知设备,实时了解到老人的活动轨迹,特别是防止发生老人走失事件。

  街道还借助“社区大脑”大数据分析手段,与街道大调研的“民情日志”项目结合,让民生保障更精准。通过对辖区内人、户、房三大要素的分析,给各类人群提供相应服务,再通过感知网的应用,在各种场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将社区大脑与民生将结合,将衍生出很多新服务。”俞林伟说,街道将尝试对民生服务相关的应用进行社会化运作,街道将为所有80岁以上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生命体征与安全监测系统。有些年纪不大、身体状况不好的人,也同样需要这套系统,未来这类人群可以通过自行购买享受服务。

  据介绍,通过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试点,静安区将确定5大民生热点领域、15个应用场景的社区智能化建设内容,预计在9月底前完成全区14个街镇的社区智能化建设。

  目前,上海社区治理领域已在智能化方面有了一些尝试。杨浦区控江路街道上线“社区大脑”平台;宝山区在吴淞、张庙、庙行等街镇试点推动“雪亮社区”建设等。临汾路街道这次上线的“社区大脑”,应用场景多、领域广泛,与线下反应处置结合紧密,未来将布局的“神经元”也更密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描绘了未来社区智能化的框架,平台架构是1+16+X,X指街镇或部分行业,16个区都有自己的平台,统一在全市总体架构下,形成1+16+X的综合平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