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临汾陆街道“民情日志”中心落成

2018-02-26 09:46:41|来源:解放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民生大数据 服务更精准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落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 

  近日,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落成,这一大数据平台的搭建,不仅清晰呈现了临汾社区居民和企业个性化“画像”与需求,还加大了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力度。大数据平台将各种碎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系统分析和可视化服务,让“大走访,大调研”活动落实落细,也为该街道决策民生实事项目精准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录入海量数据

  筑起“精准识别”第一关

  2017年10月,临汾路街道开始着手搭建数字化“民情日志”精准民生工程平台。平台搭建之初,即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评价的四精准构架。

  “数据应用平台主要有查询、分析和管理等多种功能,设置了身份标签查询、服务标签查询、按人查询、数据统计、走访管理、重点走访和数据修改等菜单,比如数据修改这一项,我们必须首先同一线走访人员核实无误后,后台才确认通过,以保证每一条数据都是准确的。”数据应用中心技术人员打开临汾“民情日志”数据平台界面,逐一向记者介绍道。

  临汾“民情日志”数据可在PC 端和手机端打开,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手机端输入已录入居民的姓名,即可弹出相关个人信息,仅身份标签就包罗了姓名、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否入党等40项具体内容。据介绍,通过走访,工作人员可以将相关标签对应的信息进行补充,以便日后更好地进行服务。

  “民情日志”精准民生工程在闻喜路555弄居民区等3个居民区先试先行,目前已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将“民情日志”精准民生工程与党员干部的“大走访”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基层500多名社区工作者不断走访,进行基础数据的信息录入、比对和更新。截至目前,大数据平台已经汇集了53个身份标签、60个服务标签,录入70万条字段信息数据。

  “以前都是拿着纸笔采集信息,信息量大了以后,很多信息就容易被忽视。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到居民家中,现场就可以采集录入到准确信息。掌握了民生服务的精准数据,为我们下一步选择精准帮扶对象提供了依据。”闻喜路55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晓萍说。

  大数据分析

  指导社区管理者“精准施策”

  “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民生工程的第一步,识别后的走访对象社区画像清晰,呈可视化状态,走访人员便可针对标签个数与困难程度适度地安排走访频次。

  而临汾“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大数据平台除了做好走访数据记录、“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外,更能助力社区管理“精准施策”,它为社区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凝聚服务各类群众的公共空间布局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

  据社区服务办主任蒋丽丽介绍,街道去年启动的“1+4”党建服务阵地建设、为老服务中心改造、青年中心和幼托站点建设等等,都是依托“民情日志”大数据交互后形成的人口分布热力图,来科学规划和布局相关站点建设的。特别是作为去年市政府实施项目的“幼托点”建设,街道通过大数据分析后发现,在商品房小区相对集中的汾西路东段,2-3岁幼儿明显呈现红色密集状态,街道果断决策,将幼托点设置在该区域。

  同样,通过大数据汇总发现,阳曲路760弄和闻喜路251弄小区有不少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对此,街道除了用足民政帮扶政策外,还为困难家庭安排了结对帮扶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对一些有需求的家庭,安排家庭医生上门一对一进行康复治疗。

  又如,街道通过系统对党员年龄结构的分析,看到目前社区在册党员中,46%集中在60—70岁,38%在70岁以上,其中,有221名党员有肢体、听力等各种残疾、有927名党员为纯老户家庭、有214名党员为支援外地建设回沪定居人员。可以说,相当比例的党员已经客观上从“积极服务他人的力量”,变成了“需要他人照顾的对象”,因此,街道决定实施“组织力工程”,将组织对象着眼于更广泛的社区群众,通过机制创新把广大居民群众组织起来,并领导和依靠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