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 | 刘少奇在上海:从渔阳里到惠民里
图说:北京东路五百二十八号二楼是刘少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上海,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祥地。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掀起的“三罢”斗争,促进了全国各地群众性政治斗争的发展。上海也成为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之一。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集聚上海,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刘少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这里踏上革命道路
1920年,22岁的青年刘少奇从家乡湖南到上海,住进位于法租界内的霞飞路渔阳里6号的上海外国语学社。这是刘少奇生平第一次到上海,此行目的是在外国语学社留俄预备班学习俄语,为赴俄留学做准备。
据黄浦区委党史办马亦男介绍,霞飞路渔阳里6号,就是现在的淮海中路567弄6号,是典型的石库门里弄房子。1920年春,俄共党员杨明斋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陪同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并参与建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中共上海发起组。为了活动方便,杨明斋出面租下了霞飞路渔阳里6号,开设华俄通讯社。为了输送有志青年赴俄学习,为中共培养可造之材,不久又在这里设立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任校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任秘书,具体管理行政事务,“上海学生走读,刘少奇等外地学生晚上就安排在楼上的厢房里打地铺。逢星期日,学校还有计划地邀请一批学者,开设马克思主义讲座。”
“刘少奇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完成了思想上最重要的转化,确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郭继表示,“这里新型的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也为他在建国后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广大工人组织起来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前,刘少奇来到上海参加和领导五卅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刘少奇利用一切办法去动员群众,带着被打伤者的血衣及被打死工人的照片,到学校去做鼓动工作等。”郭继说。
刘少奇曾对当时的情况有过这样的描述:“此时上海工厂无人做工,商店罢市,轮渡不通,车马断绝,交通为之梗阻……同时上海学生亦一律罢课,即各教会学校也都加入。那时我们到上海马路上一看:只见满街贴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标语、口号、图画。处处都有游行的、演讲的、募捐的、演戏的,闹个不休,个个都忙着反对帝国主义的工作。”
在郭继看来,刘少奇运用和发展领导安源工人斗争的经验,和李立三等人一起,迅速把广大工人组织起来。
“首先是健全上总的组织机构。上海总工会是党领导上海工人斗争的领导机关。当时党还缺乏建立如此大的地区性工会的经验,所以刘少奇等人非常重视上海总工会的建设。”郭继说,“其次是加强基层工会的组织工作。刘少奇特地选派有经验的积极分子和一些学生去各工厂,向广大工人群众宣传‘成立工会之意义’‘如何组织工会’,传播工会基础知识,一边宣传一边组织。”
郭继强调,刘少奇还很关心罢工工人的生活疾苦。在罢工期间,很多工人生活发生困难,刘少奇和总工会其他同志就想尽办法,积极筹措救济经费,深入工人家庭访问,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救济工作。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上海总工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格、斗志昂扬的反帝主力军,在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左”倾路线针锋相对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刘少奇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31年-1932年间,刘少奇由莫斯科回到上海,担任中央职工部长兼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曾居住在北京路惠民里(现北京东路528号五金店楼上)。
据马亦男介绍,惠民里,今北京东路526弄(山西南路以西)。建于1900年,占地245平方米,建筑面积328平方米。主通道长20.5米,宽3米。房屋为砖木结构,二层,3幢。
“刘少奇居住的这段时期,正是王明‘左’倾盲动主义占统治地位之时,刘少奇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马亦男说,“针对王明等人的错误,刘少奇连续写了《最近中国职工运动,国民党工厂法、工会法与赤色工会目前的任务》《在目前反帝运动中赤色工会应努力的工作》《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1931年职工运动的总结》等文章和报告。”(新民晚报记者 方翔)
专家点评
革命家的洞察力
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9月便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渔阳里开设外国语学社,实际上就是个留苏预备部。青年团组织紧贴青年需求,为他们施展才干、实现抱负铺路架桥。刘少奇等就是从渔阳里走出的杰出代表。
上世纪30年代初,刘少奇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他基于对城市职工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判断,提出采取防御的战略方针的根本看法,提出“防卫的反攻和进攻”的观点,这与当时临时中央领导人完全进攻的路线观点并不相同。刘少奇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洞察力,正确判断斗争形势,提出斗争策略,坚持原则,体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精神。实践证明,刘少奇在工人运动和白区工作中所坚持的路线是正确的。 张健(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