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图为参观者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金色太阳,照在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
96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今天的上海,不忘初心,奋楫前行,不断将基层党建创新落到实处,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党建红线贯穿城市脉络
梧桐掩映中,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出发,步行约50米,就到了上海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
“中心选址这里,跟一大会址就隔条马路,为的就是更好地将丰厚的红色资源引流扩散开去。”中心主任程扬勇说。
这一上海首个实体化运作的新建区级党建服务中心,既是党建工作服务指导的枢纽型平台,也是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开放式阵地。中心直接辐射周边聚集的“两新”组织、白领党员,全面服务黄浦区3200多个基层党组织,设立不到半年便已接待党员群众和外国友人2万多人次。
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与骄傲。正是这份荣光,让历史赋予上海更重的责任与使命——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一大会址一直往南约2公里,便是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重要论述,我们感受特别深切。在我们基层,党的领导作用关键体现在党建工作落实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潘燕兵说,五里桥街道坚持突出一条工作主线,就是把党的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地处虹口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努力讲好中共四大和上海党的诞生地故事,成为党员干部群众重温红色记忆的又一地标。两年来,纪念馆共开展现场教学74次,服务各级党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近400场,打造“党史教育校园行”“党史宣讲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品牌项目,先后走进近百所大中小学校,免费配送党史学习资料近10万份。
如今的上海,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地铁日均客流达1100万人次,每天有500多万辆机动车上路行驶……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上海以区域化党建工作为保障,绣出精细治理之花。
“停车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年五里桥街道一次党建交流会上大家共同的感慨。街道辖区内,居民区与企业园区并存。白天,园区内白领为争抢停车位焦头烂额;晚上,下班回家的居民为停车难头疼不已……
痛点就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五里桥街道定期召开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合力解决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今年以来,他们挖掘出192个可供“错峰停车”的车位,并协调园区、居民区签订“潮汐式”停车管理公约。“现在,上班车停到单位边上的小区里,既方便又实惠。”上海圆周率文化传播公司执行创意总监倪海郡感到很满意。
奉贤是上海的郊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当地推进村居党建服务站点建设,将基层党建和服务群众工作延伸到家庭、企业、街面,接地气,聚人气。奉城镇洪庙一居委的“党建微家”就坐落在热闹的街口,掌门人黄渭根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我人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身份是不会退休的。”党的十九大闭幕以来,他一直忙着向社区居民宣传十九大精神。
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全部建立起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为主要载体的协调机构,引导区域机关、企业参与到社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区、街道两级年均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1.4万个。
有效覆盖深化有形覆盖
上海经济开放度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面对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网络媒体等新兴领域,如何把基层党组织有效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脉络?
陆家嘴金融城探索创新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26个商务楼宇里的“金领驿站”成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服务阵地。在这里,有党史教育课堂、支部活动成果展示区,读书角、咨询服务和信息发布平台等也都是标配。这些“金领驿站”,覆盖280多个党组织、8000多名海归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中的党员。
地处徐汇区的天平社区党组织,则在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30分钟党建圈”。
面积只有2.69平方公里的天平社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宋庆龄、陶行知等100多位名人曾居住于此。“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给了我们极大启示和动力。”天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健慈说,“我们着力于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区域党建资源结合得更好。”
上海社科院文明办主任王泠一说:“既然可以打造步行30分钟之内的绿化圈、体育圈、医疗圈,就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既管用、又受欢迎的党建圈。”党的十九大后,天平街道加快建设“30分钟党建圈”,发布“党建圈”地图,开展追寻红色地标等活动,党建服务资源一目了然,广大党员和党组织开展活动愈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