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浦老房居民搬离 期待重回“新家”
2018-03-16 11:48:46  |  来源:解放日报  |  编辑:彭丽

  原标题:杨浦区在武川路222弄试点旧房原地拆除重建,计划明年底基本竣工 老房居民搬离,期待重回“新家”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这次拆除重建的老房子是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砖木结 构不成套房屋。 黄尖尖 摄

  最近,武川路222弄的居民忙着搬家,而这一切是为了新的开始。把行李搬上卡车,14号楼的赵阿姨又看了一眼生活了30多年的老房,斑驳的墙面脱落得不成样子,堆满杂物的过道白昼也昏暗得如同黑夜。“我以为一辈子都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了。”她边说边上车,卡车发动,载着几只行李箱和一个旧冰箱驶出222弄大门。

  离开,是为了重新回来。武川路222弄7幢两层砖木结构不成套房屋将被拆除,并在原地重建3幢三层住宅和2幢七层新住宅,计划明年底基本竣工。届时,居民们将重新搬回来,迎接他们的将是全新的生活。

  轨交建设使得改造迫在眉睫

  武川路222弄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屋始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里面是木板,外面包裹着石灰。白色的两层楼房外墙如蛛网般爬满了电线,楼与楼挨得很紧,在层层叠叠的私搭铁棚掩盖下,只露出狭长的一抹蓝天。

  走进楼里,木板铺设的地面和楼梯吱呀作响,楼上有人说话,楼下清晰可闻。由于不成套,每户居民的室内空间太小,家里堆不下的东西就堆在外面,狭窄的过道堆满杂七杂八的物品。一层楼16户居民共用一个公共卫生间,没有厨房,每家都在门口私搭灶台。

  赵阿姨是30多年前嫁过来的,当时夫妻俩与婆婆挤在17平方米的房间里勉强生活。后来女儿出生,她又用木板在房间里隔出一个小阁楼。

  配套设施落后,房屋也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小区地势低,每逢春夏大雨后,雨水都漫过膝盖。“每年这个房子都要在雨水里浸泡,地板格栅都腐烂了。”赵阿姨说,上世纪80年代,房子还遭遇过白蚁灾害,地板、楼梯、门窗、樑柱都被蛀空了。目前正在建的轨交18号线将于今年6月正面穿越沿武川路的3幢房子,改造迫在眉睫。

  改建回搬遵循“拆一还一”

  武川路222弄共有14幢房屋,其中7幢为砖混结构成套售后公房,另外7幢为砖木结构的不成套房。“武川路222弄的房屋属于职工住宅,不是旧式里弄,不属于旧改范围。”杨浦区房管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科负责人陈颖说。

  面对居民迫切的改造需求,去年底,杨浦区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由区房管局牵头对222弄制定“拆除重建”改造计划。所谓“拆除重建”,是指居民先通过在外租房过渡等方式搬离老房,由政府将老房拆除原地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回搬,改建原则是“拆一还一”。武川路222弄3—8号、14号、24—29号均为不成套房屋,将这7幢房屋拆除后,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3幢三层住宅和2幢七层住宅。新建总建筑面积6960平方米,建成成套独用一室户住宅158套,其中153套用于安置居民,剩余5套房屋作为社区公建配套用房。

  改建前,222弄的居民住房面积为8.4—18.3平方米的不成套一室户,改建后,房屋将变成面积为14.5—21.3平方米的成套一室户。由于房屋从7幢变成5幢,房屋间日照间距也将扩大。

  成为上海旧房拆除重建试点

  今年1月3日,一纸“拆除重建”告知书贴到小区,老居民们看到了曙光。然而“拆除重建”的前提是所有居民得100%签约才能进行,“只要有一户居民不同意就不能动”。这其中主要困难在于居民诉求各异,有的居民希望留在原来熟悉的社区里,有的希望动迁,还有的居民因为早年修缮房子投入成本较大舍不得搬离。

  武川路222弄拆除重建改造项目居民征询自今年1月3日启动,街道、房管局工作人员天天上门做居民的工作,到1月21日便完成全部153户居民选房签约,改造规模(居民户数)与签约速度均创杨浦区拆除重建纪录。杨浦区房管局局长于洋说,在杨浦,还有许多达不到旧改动迁标准的老房子可通过拆除重建焕发新生,尤其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旧房应优先实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