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2018-01-22 13:31:34  |  来源:国际在线  |  编辑:彭丽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书画装裱修复师周俊松。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消息(彭丽):2018年1月19日,上海微网专访书画装裱修复师周俊松。周俊松1997年入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从事书画装裱修复工作,独立修复古画、近代名画无数,并到达修旧如旧的效果,是多位大画家、藏家的专属书画装裱修复师。

  周俊松说:“1997年我从安徽到上海,一开始还没有接触裱画,有一天无意间从电视里看到裱画,看到一幅破碎不堪的画,被裱画师修复后完好如初,对此我深深着迷。偶然的机会进文史馆开始学习裱画,师从文史馆裱画师严桂荣先生,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手艺突飞猛进。”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周俊松进行书画修复。

  周俊松师从著名裱画大家、古旧书画修复专家严桂荣先生。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书画收藏的半壁江山,也因此造就技艺精湛的古书画修复装裱师,形成苏帮和扬帮两大书画修复、装裱流派,各有绝招。特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上海一度汇聚了全中国最多的裱画高手。如 “纸本大王”殷柄海,“绢本大王”刘道生,“手卷大王”窦翔云,马王堆帛画的修复者窦治荣、严桂荣等。

  严桂荣先生曾为上海博物馆专业书画修复师,退休后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以水、火两法,解决修裱画的难题,使古代字画重新焕发风采、神韵,技艺非凡。为了传承裱画修复的传统技艺,90年代,严桂荣先生在上海文史研究馆开班教学,周俊松便是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从1997年拜师严桂荣先生至今,周俊松已经在文史馆工作了20余年,不仅会裱画修复,还能接笔。

  说起恩师严桂荣先生,周俊松顿时庄重起来。他说:“严老师在专业要求上非常严格,要求我们裱画和修复不能出丝毫的纰漏。那个时候我每周去严老师家2-3次,聆听老师的教诲。严老师在专业上严格,在生活中对我却是非常照顾,就像亲人一样,是非常好的长辈。非常开心的是我结婚时还收到了严老师的祝福和红包。”

  古画修复技艺复杂,清洗、揭、补、托等二十多道工序环环相扣。

  清人陆时化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一个好的裱画师,不仅能把画裱好,还能令失色的画作更焕发光彩,所以裱画是一门考工夫的艺术,选择好的书画装裱修复师至关重要。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陶为浤在上海创作的《怡然自得》(左为修复前,右为修复后)。

  周俊松说:“修复是书画作品寿命的延续,而装裱师是作品的守护者,并非创作。古画的修复更像是外科手术,每一个失误都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对修复装裱师而言,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高度的专注、平和的心态,丰富的实战经验,更需要对作品以及客户的尊重。”

  周俊松强调,书画装裱和修复不能纸上谈兵,熟识理论知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在于实践和经验累积。他说:“我们要熟悉并精通所有工序,比如浆糊的浓度,清洗揭补等,这些不能也没法数据化和标准化,全凭经验。”

  周俊松说:“书画从它诞生至今2000多年,有各种各样的材质,受损的原因也很多,可以是火灾、水灾、虫蛀、自然老化、人为张挂、把玩时受到损伤等,因为它受损原因不一,受损的程度也不一,因而每张受损书画的修复技法也不尽相同。诊断直接决定修复的过程和效果,非常重要!”

  修复从清洗画心开始,去除字画表面的霉变、尘埃和污迹,这实施起来很困难,等于要给古画“洗澡

  说起书画的清洗,周俊松印象最深的是清洗著名书法家赵冷月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周俊松称其为“教科书版的黑霉”。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赵冷月书法作品(修复前)。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赵冷月书法作品局部(修复前)。

  周俊松说:“这幅作品霉变的程度相当于癌症晚期。其霉变是从黄霉慢慢发展到红霉,最后演变成黑霉,黑霉就像一颗颗毒瘤已经扎根在纸张的纤维中,想要去除就要动一场非常难的‘手术’,是否能全部去除当时我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 ”

  周俊松诊断后,定制了专门的方案:

  1.轻轻刮除表面凸起的霉菌。

  2.配比合适浓度的清洗液先在画面的一角实验,观察漂洗效果。

  3.确认墨色是否牢固,再整体漂洗。

  4.揭裱已经老化的裱件,重新装裱。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赵冷月书法作品(修复后)。

  这看似简单的诊断过程,无论任何一步都须非常小心,稍有失误就会破坏整幅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修复终于还原了作品本来的面目。

  清洗之后要把旧的裱褙揭掉。《装潢志》里有这么一句话:“书画性命,全关于揭。”足见揭的关键。

  2005年的夏天,周俊松接到一幅“神秘”的画作。这幅委托人家中代代相传的传家宝,经诊断绢寿八百,纸寿千年。因为没有恒温恒湿的保护,纸张已然发黄发脆。周俊松接收后在委托人的见证下先用清水微润一部分纸张,掀开一角发现露出的画心部分是旧蜡笺,因为蜡笺本身墨与纸的粘合度就非常脆弱,时间长则更容易变脆脱落,这无疑提高了修复难度。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清朝对联 唐骏款(修复前)。

  这幅作品的修复关键在揭。经过周俊松的再三诊断,定制如下方案:

  1.严格控制水分用量,将其裱背微润舒展开,同时又不让水分渗透到正面画心。

  2.检测墨色的牢固程度,选配合适比例的胶将其墨色固定,以免修复时出现意外。

  3.确认墨色牢固,检查是否有缺损部分。如果有,准备染色以制作配补的材料。

  4.揭裱已经老化的裱件,重新装裱修补书画。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清朝对联 唐骏款(修复后)。

  修复完成后的作品既能展示又能收放保存。已然不是当初那卷一碰就碎、断成数节的“神秘”易碎品了。

  清洗后的修补是周俊松的强项,修复后的作品即便在灯光的透照下也很难发现修复的痕迹。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清代陆燦《瑶台祝寿图》(修复前)。

       这本是一幅色彩丰富,绘制细腻的工笔画,因为保存不当变成了发黄发脆,缺损颇多的作品。周俊松说:“修复这幅作品难度很大,由于碎片繁多,拼合繁复,需要耐心仔细观察校对,除此之外还要把部分不稳定的色彩加以固色,用小笔仔细描摹。另外,由于画面颜色种类丰富,修复时间过长很有可能损失部分微小的细节,时间的掌控也颇为重要。同时,同样艳丽的色彩因材质、制作方法不同,也会在修复装裱过程中发生不同的化学变化,可能会出现远处的云海淡淡的花青被冲洗消失,西王母身上鲜艳的红色因不稳定的特性散化的情况。”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清代陆燦《瑶台祝寿图》(修复后)

  为了更好的修复这幅作品,周俊松在修复前足足做了两周的策划和准备。首先是清洁和揭,然后便是修补破洞。需要找到与原材料相匹配的清代的材料,并要对接口处进行专业处理,要保证所补材料与原有材料纹路、包浆、结构一致。然后还要托,揭掉之后,补好破洞,再配新的托纸把画心托起,托又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技艺。最后是全,对补好的破洞进行全色,甚至有些要进行接笔,使其体现出一种完整性。经修补后,已找不出破损的痕迹。

  书画装裱修复是传统的行业和技艺,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诗赞之:“艺心艺手须双全,似护天香人玉栏;敢捡残山取剩水,补悬便可起云烟。”周俊松表示,书画装裱修复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依托。比如画的简繁、墨色的浓淡,以及纸张(或绢)的特点、吃水缩水性能,创作者的生平特点等。装裱修复的目的是要使作品成为一件令人陶醉的艺术品,使作品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周俊松(右)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吴柏森。

  周俊松说:“上海文史研究馆号称海上翰林院,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我影响非常大。”

  工作期间周俊松修复过很多名画,如宋代吴炳,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董其昌、张继儒、黄道周,清代王锋、王文治、林则徐、曾国藩等。也接触过很多的当代名家陈佩秋、周慧珺、颜梅华、汪观清、张渊、高式熊、林仲兴等。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签发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原标题)“画医”周俊松:为书画治百病 化腐朽为神奇

周俊松(左)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林仲兴。

  周俊松强调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份工作。他说:“在文史研究馆工作了近二十年,与德高望重有文化的老先生朝夕相处,在文化浓郁的环境工作、学习,对自己文化内涵的提高很有帮助。”

  周俊松说:“作为文史馆的工作人员,把书画装裱和修复做好、做专业是我的工作职责所在。”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对每一件作品认真负责,接触过他的委托人都说:“把作品给周师傅装裱修复,我们放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_副本

周俊松(左)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汪观清(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培础(右)

  业余时间周俊松一直没有间断学习。在大学里进修艺术专业,或者逛各个博物馆、画廊和拍卖行。

  周俊松取斋号为“蕪真堂”,有三层意思。一为去蕪存真,二是“蕪真”与“悟真”谐音,三是揚州旧称蕪城,揚裱揚装为裱背流派,与苏裱齐名。

  周俊松对自己要求很严。他说:“裱画师都有一手,无论是专业装裱还是鉴定。”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文化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培养的。手上功夫要有,眼上功夫要有,知识储备更要有。为了能更好的装裱修复名家精品,就要多看实物, 多看展览,多请教老师,日积月累的不断学习。

  谈及装裱和修复中的高科技应用,周俊松说:“虽然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装裱的方法、技法都没有超越过去。没有超越的原因在于,书画以纸、绢、帛、缎、绫等材质为载体决定了它只能是人为的手工修复,不可以机械化。”

  谈及装裱和修复中的材料问题,周俊松说:“很多资源市面上还是有的。但也有一些材料濒临失传,比如八宝带,因为用的人少,生产的厂商也越来越少,对修复工作影响还是很大的。”(图片由周俊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