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炫酷科技如何“译介”创世神话

2017-12-29 10:50:52|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看炫酷科技如何“译介”创世神话——“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先睹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4

李雯琪纸雕灯箱《后羿射日》。纸与多媒体光影复合成神秘而又梦幻的创世神话故事。(展方供图)

  筹备大半年之久的“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12月28日将于刘海粟美术馆掀开神秘面纱。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新兴互联网科技艺术如何演绎中华创世神话,若不亲自走进展厅,似乎无法想象。昨天,记者赴布展现场,先睹为快,并特邀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此次展览主策展人朱刚独家导览。

  “混沌”“神游”和“创世”作为展览的三大篇章,分布于三个展厅。布展现场俨然庞大的科研实验室,随处可见对于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紧锣密鼓的调试,创作者与展馆工作人员反反复复的协调。布展的过程,亦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人机互动、VR、AR、3D打印、人工智能等一连串新潮的名词,都为展览插上创想的翅膀。展览还配备了智慧导览机器人,不仅将为观众导览,还将与观众互动。

  3D打印神话画卷中的人物形象

  一整个“神游”篇章,就是一次奇幻之旅。一进展厅,扫一扫二维码,观众将看见的第一件展品是冯健男《神鱼》图文绘本原稿中的主角———一条有着浓郁中国风的神鱼,从画中跳出,穿梭于展品之间,化展为山、化展为海。这是借助时兴的AR技术所构建的“游观”,以回应《山海经》。虚拟的游历与真实的观展并行,这条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可见但不可触碰的鱼,一会儿跳入兀自旋转的一对动画瓷罐———吴俊勇创作的展品《鸟兽散》,一会儿钻进山林间偶现神怪的写意小品———柴一茗带来的作品《搜神记》……《列子·黄帝》有云:“昼寝而梦游……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人们惊喜地看到,远古帝王梦寐以求的“神游”,通过今天的高科技手段,已经照进现实。

  “人机互动”是“混沌”篇章五组作品的共同关键词。观众将在炫酷的科技手段之下,感受宇宙形成前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未分离之状况,体验“先天五太”的宇宙状态。比如作品《混沌之“水”》,创作者以水寓意万物的载体,同时结合磁流体元素,将实体的运动存在赋予鲜活抽象的生命韵律。作品《混沌之“声”》,则以一面大鼓呼应“远古”。创作者利用音画交互的手段,将无形的声音转化为实时的有形图案,由此达到一种粗旷原始生命的欢腾。这些作品均由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创作。

  顶天立地、长达十多米的画卷《中华创世神话绘卷》,可谓展览“存在感”最强的作品之一。虽然构图选择的是中国画传统的大幅长卷形式,配合相对写实的光影与颜色,这幅作品却是宋其金用电脑创作的动画,依次表现了“盘古开天地”“共工与祝融大战,怒触不周山”等十个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故事。画面同时叠加上的,是流淌的水、颤动的电、跳跃的火焰等调动起人们多重感官的动态特效,令创世神话浪漫多彩的想象力与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喷薄而出。毗邻这件展品的,是一台3D打印机,将在展期内为观众呈现3D打印雕塑的全过程,而那些被打印出来的雕塑,正是《中华创世神话绘卷》中出现的一个个神话人物形象。

  让创世神话通过互联网走近更多人

  创作者们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展览予人的惊喜就有多强烈———看水墨长卷《上下五千年》在电脑技术的加持下如何有了五彩,如何动了起来;看以篆书书写的神话故事在AR技术的助力下完成文字识别,被“翻译”成易懂的楷书;玩上一把电子游戏,体验像女娲那样“补天”,像后羿那样“射日”;二三十个上古神兽在年轻的美院学生们的想象中变成了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形象,甚至立体衍生成泥塑、玩偶……

  “艺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将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互联网+’或者说‘人工智能’必定将在我们的艺术中得到呈现,并且这种呈现会越来越多。”朱刚告诉记者。他坦言其实很难定义“互联网艺术”,“这是一种与传统艺术范畴不同的新的艺术形式或门类。它最早出现时被称为‘计算机艺术’,利用鼠标、键盘进行艺术创作。到了今天,它已发展成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周边设备在网络及移动网络终端进行艺术创作、展示、传播、接受、欣赏、互动等活动。”

  中国有着庞大的网民数量。在朱刚看来,今天,艺术要保持生活温度,服务大众,就需要走进网络世界,并以作品将正能量传递给习惯网络空间的这一代人。“此次展览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委约作品。参与展览的很多年轻人,让我特别感动。这些‘互联网原住民’,对于中华创世神话题材所产生的浓厚兴趣超出我的意料。创作的过程,是他们自觉了解、探源中华文明源头的过程。我们也没有为他们设定黄帝应该长什么样、女娲应该长什么样,放手让他们发挥合理的想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