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牌大闸蟹爬上百姓桌

2017-11-28 13:19:13|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乌小蟹”华丽转身 上海牌大闸蟹爬上百姓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图说:王成辉教授介绍“江海21”。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菊黄蟹肥”,虽已至11月底,但螃蟹依旧美味。提到大闸蟹,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阳澄湖”。殊不知,大闸蟹的真正故乡却是上海崇明岛。然而,不少“吃货”觉得崇明本地产蟹在个头、口味上远不如其他产地,“乌小蟹”的戏称不胫而走。

  今年,一只只名为“江海21”的本地大闸蟹爬上了沪上市民的餐桌,个头更大、味道更鲜的“江海21”不仅成为市民的佳肴,更是带领养蟹人走出一条致富路。

  “乌小蟹”的“逆袭”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因蟹的两只大螯上有绒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本世纪初,崇明蟹的种苗都是野生种,这些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养殖性能衰退明显。因此,对河蟹良种的呼唤及需求极为强烈。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成辉团队自2004起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立志要培育出个体更大、形态更好、生长周期更短的本地大闸蟹。“根据大闸蟹的生长规律,我们在奇数年和偶数年分别构建基础群体,以体重大、步足长和额齿尖为选育指标。”王成辉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王成辉领衔的团队培育出了较好聚合父、母本双方的典型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的中华绒螯蟹,并为其命名为“江海21”。“江海21” 可是螃蟹中的“高富帅”,个个身强体壮,青壳、白肚,翻身移步动作迅速。和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江海21”的生长速度提升了17.8%,“雌三雄四”的比例接近五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图说:王成辉团队培育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高品质带出致富路

  “今年本地大闸蟹养殖面积已突破14000亩,其中崇明就占了8000亩。本地大闸蟹产量达到1500吨。”王成辉介绍。目前,上海河蟹均采用标准化池塘规范养殖,水面利用率高;选用“江海21”作为种苗的比例达到60%,远超全国的10%;以“种草、稀养、投螺、调水”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养殖水域清澈、养殖池塘水草茂盛,一些养殖地的池塘水质指标与环境已优于外部的水源水,河蟹已处于水产品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的最高端。

  “市民对现在的本地蟹,尤其是‘江海21’非常认可,出锅后的本地蟹,鲜、香、嫩、肥,蟹黄硬实,蟹膏肥美,而且上海没有‘洗澡蟹’。”王成辉说。由于上海本地蟹产量有限,品质又好,通常是按只卖,一只蟹的均价在60元左右,今年一上市就被哄抢一空。

  “‘江海21’具有上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扭转了上海长期以来有河蟹种源、无河蟹良种的局面。从近两年数据来看,采用‘江海21’种苗的亩利润达到7433.3元,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翻了近一番,而‘江海21’的成本还要低一些。”王成辉介绍,“一家养殖场饲养‘江海21’后,翻新了厂房,还购买了新设备。”

  “大闸蟹可以一直吃到元旦。当气温在10℃到15℃时,或者说人们开始穿毛线衣的时候,是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机,那时大闸蟹新陈代谢放缓,体内营养成分高。”王成辉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