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路“微创术”为石库门添彩

2017-11-14 10:32:39|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微创术”为石库门生活添彩 南京东路街道启动四个“微更新”项目,“复活”里弄传统人居功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8

承兴里的居委会经设计改造后,将空间功能最大化居民可以在此开会讨论、举办沙龙。袁婧摄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捻起绣花针”管理城市、治理社会,不但考验着政府的能力和各级干部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持,也考察着党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动员能力。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记者走街串巷,搜索那些修补城市问题、绣出美好生活的“绣花针”,也把一幅幅日趋精美的“绣图”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在阅读“搜索城市管理‘绣花针’”的同时,对未来充满更美好的向往。

  人民广场,上海中心城区重要地标,风光无限,繁华兴旺,却也藏着成片老旧里弄住宅。那里,沿街商铺后厨的油烟排放量大,时常熏得附近居民无法忍受;各种线缆杂乱缠绕,辨不清是否还管用;消防通道时常遭遇杂物“梗阻”;成排竹竿上晾晒着的衣服,将原本昏暗的空间遮蔽得“不见天日”……

  老旧石库门里弄的日常生活如何在城市变迁中得以有尊严地保留延续?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对“尊严”二字的注解是:既吸引年轻一代常来常往,也让常年缱绻于此的常住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需求。去年起,南京东路街道启动试点“城市微更新”项目,包括贵州西、爱民弄等四个老旧社区,通过“微创手术”盘活里弄闲置空间,“复活”老旧石库门建筑的传统人居功能。

  老建筑里的生活,因此多了一丝审美和情趣,望得到过去,也看得到将来。

  葡萄藤架下的绿色书屋,原是废弃老阁楼

  新漆的绿色涂层添了一丝生机。沏一壶新茶,翻阅着杂志,时间静静流淌,不知不觉就在这个老石库门“社区书屋”待上一整天。若是赶巧遇上葡萄丰盛时节,还能在空气里嗅到一丝甜蜜的味道。

  这是四个试点之一———永康里升级改造后的一景。眼前的场景让人极难联想到它改造之前的模样:杂乱堆放的五金建材、陡峭生锈的简易钢梯以及一到下雨天便不堪重负的简易雨棚……这里曾经是永康里老水泵房上方的一处空中阁楼,几十年来,先是被用作五金店仓库和办公场所,后来被闲置,长期无人问津。然而这里却地处里弄的“黄金地带”———两条弄堂的交汇处。每日人来人往,一抬头就能看到这间年久失修的破败小屋。

  在启动“微更新”改造以后,原本闲置的空间被彻底利用了起来。粉刷一新的绿色空中阁楼为已蒙上岁月痕迹的老石库门建筑群平添一抹亮色。攀缘的葡萄藤架与绿色书屋合而为一,成了社区居民归途中的“绿色灯塔”。“带上一台电脑,翻翻书,看看景,一天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这里的居民,谈起生活,无限向往。

  借天不借地,“共享晾衣场”诞生

  用“螺蛳壳里做道场”形容老石库门社区生活再贴切不过。卫浴、厨房、卧室,一系列功能都要在十几平方米空间内实现,“因困搭违”现象屡禁不止。其实,里弄间的“露天厨房”既增添了安全隐患,又受炎暑寒冬天气影响,让居民苦不堪言。

  不能压缩公共空间,却又要为居民实在地解决“买汰烧”问题,就地加装通风设施成了“最佳方案”。位于天津路500号的这幢老石库门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建筑结构复杂。目前公共厨房所在的位置处于夹层,通风条件极差,一旦到了饭点,炊烟缭绕,成了小区的安全隐患。“我们将在公共厨房的位置开几个通风窗口,并且加装管道,让厨房的油烟可以直接从顶楼排到室外。”街道自治办主任徐宇鸣告诉记者。

  “晾衣服”也是上海人家独特的生活习惯。然而,“晾衣架”要怎么在狭小的石库门里弄之间伸展开呢?“共享晾衣场”由此诞生:小小一个露台,既可以供楼内居民晾衣,也有木质休息椅可以让居民尽收天际美景于眼底。“借天不借地”,这是上海地道的“做人家”智慧。沿途的灯箱也有妙用,既可以在夜晚温暖下班者的归途,又可以在白日当作晾衣架使用,可谓“24小时”服务居民。

  “日头”正好的季节,居民可以在室外晾晒,但到了黄梅季节又该如何是好呢?试点之一的承兴里,为解决居民阴雨时节无法在室内晾晒衣服的困难特意升级改造“公共洗衣房”。在这里,洗衣机和烘干机一字排开,除了继续为社区孤老免费洗衣,也将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能烘焙可健身,老弄堂也有“现代感”

  爱“扎台型”的上海人家还讲究“面子”: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平时住人都嫌拥挤,遑论还要招待来客;“共享客厅”应运而生。位于宏兴里试点的这处“共享客厅”里,全透明的落地玻璃窗,亮堂得让人开心。“居民们可以在这里一起做蛋糕、招待客人,空间大、也有‘面子’。”贵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方皖瑾介绍,“共享客厅”的使用标准正在由居民代表协商议定,可能采取预约制向居民开放,未来或可用志愿积分换取优惠或无偿使用。

  “健身慢跑”是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微信运动里的“过万族”常常惹人欣羡。如今,石库门里弄间的居民们也有了自己的健身步道:毗邻小吃店林立的南京东路,爱民弄试点附近的居民原本深受餐饮后厨脏乱环境的困扰;如今,原本占据公共通道三分之二的餐饮后厨被撤走,斑斓的健身步道让人眼前一亮。年近古稀的居民汤阿姨惊喜不已:“以前下雨天经常会有老人跌跤,现在有了健身步道,老人不容易摔跤,孩子也有地方玩耍。”抱着两岁多的小孙子,汤阿姨眼里盛满了对新生活由内而生的向往。

  在墙壁内埋下一颗颗种子,从过去延伸到未来———南京东路街道“微更新”项目,还将蕨类植物的种子埋在新修葺好的墙壁内,待到气温合宜的时节,种子便会生根发芽,为老石库门建筑注入新的生机。“为老建筑做‘微创术’,就是要让这些曾经刻下美好记忆的老建筑重新焕发人文魅力,植入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功能,通过持续探索‘留、改’新途径,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说。

  左右张望,抬头看天,少了往日的纷扰和逼仄,很多居民愿意指指家门得意地介绍:“想当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