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里行间 遇见“上海味道”

2017-08-29 09:16:0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一批表现上海城市韵味的图书备受关注 在字里行间,遇见“上海味道”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同济大学出版社供图)

  《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整理了400个石库门里弄名录,并采取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推荐了其中的40个石库门里弄旅行指南,再现了许多“老底子”的生活场景:为居民提供热水的老虎灶现今在弄堂里几乎绝迹了;鞋匠的小摊子大多设在人们进出家门的弄堂口;冬日的大晴天,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户外晾晒衣物,老人们也搬着凳子出来孵太阳……

  一个人也许无法与一座城同步成长,而一本好书却可以带人窥探城市的细部、俯瞰历史的全貌,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奇特风姿。

  上海的方言、上海的里弄、上海的街道、上海的风俗人情……近日,一批表现上海城市韵味的图书出版,引人关注。历史学家熊月之说,上海文化内涵本来就极丰富!这些从上海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符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是受欢迎的。而“上海味道”的图书,赋予上海更加鲜明的形象,让这座城市可阅读、有温度。

  同济大学出版社的一套“另辟视角审视上海城市变迁”的小书,包括《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上海杂货铺》《上海高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等9本,颇受好评。以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石库门为例,它曾是上海人的主要生活空间,然而,许多老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却不一定对它了解至深。“我们希望写出这样一本书,对于从未住过石库门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全面的了解;对于在那里居住过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回忆。”怀抱着这样的初衷,姜庆共、席闻雷用8年的时间走过了上海500多个石库门里弄,记录下了石库门的老居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最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悉心整理了400个石库门里弄名录,并采取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推荐了其中的40个石库门里弄旅行指南,再现了许多“老底子”的生活场景:为居民提供热水的老虎灶现今在弄堂里几乎绝迹了;鞋匠的小摊子大多设在人们进出家门的弄堂口;冬日的大晴天,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户外晾晒衣物,老人们也搬着凳子出来孵太阳……

  有人说,一条陕西北路,半部近代史。北到新闸路,南至巨鹿路,陕西北路不过千余米长,却云集了20余处史迹。近代历史上,名人、学者、爱国志士等聚居在此,留下了南北和谈等丰富的历史记忆;这里也是上海开埠后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性路段,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西摩会堂、近代外国侨民聚居区———太平花园皆分布于此。近日,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连环画作品,以小人书的形式寻根上海。其中的《百川汇名街:陕西北路的前世今生》便是以陕西北路为线索,讲述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人文历史、名人故事、建筑特色。而另一本《火轮奔流:百年上海铁路》,则首次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百年上海铁路故事———从蹒跚起步到兴盛发展,上海百年铁路风雨见证了上海现代城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上海是怎样的一座城?要想了解这座城市,语言是一把重要的钥匙。上海大学出版社一连推出了十余套沪语丛书,其中,既有《童年辰光:少儿沪语歌曲》《上海名人名物灯谜》等大众读物,也有《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妙趣横生上海话》等实用类图书,还有《钱乃荣语言学论文集》《上海方言著作研究》等学术著作。近期的一场签售会上,上海大学出版社带来的200多册“上海方言”类图书一小时不到便被抢购一空,更有位读者一口气买了10本《上海话小词典》,他说,买回去送给亲朋好友,“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研究一下上海话很有意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