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专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7-11-06 08:50:01|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沪上专家学者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新途径

  3日,来自沪上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及优秀学生代表齐聚东华大学,参加上海市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对话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150余名与会者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与会专家围绕“全面育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新途径”主题作主题报告。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说,高层次人才培养要和学科建设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人才培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们要根据实践和事实的发展,把实践转化为理论。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坚持创新,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上海市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宋进谈到,学科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人才培养,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育人能力。历史维度上,以马克思理论学科发展基础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支撑本科思政专业育人、支撑本专业硕博育人,坚持多学科育人和全员育人。发展维度上,要有问题导向、问题意识,依托高峰高原计划、登峰计划、示范马院建设等平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世界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育人方面应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通过多渠道实践,让世界关注中国、认识中国、研究中国。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认为,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及平台,此次论坛对东华大学及上海高校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交流的契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让广大青年学子学理论、爱理论、用理论、信理论,进而培养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水平的提升一定会为社会主义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人才做出贡献。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会上表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适应高校“双一流”建设,从“增量”发展转向“提质”发展,从“补短板”走向“扬长板”,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努力在创新中国理论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这一载体,发现更多年轻学者,掀起更高学习热情,并以协同创新为特色,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高峰学科建设,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的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努力实现从高校思政课的支撑学科到创新中国理论的支柱学科转变;从国家扶持的弱势学科向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优势学科转变;从立足国内的特殊门类学科向面向世界的开放学科转变。

  据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本届论坛是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一次学术和思想的盛会,为各高校开创了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论坛服务于上海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学术成长,着眼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助力于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为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