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历程

2017-07-04 08:49:12|来源:新华社|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分享到:

 原标题:内河走向海洋 亲历者讲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历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为观众参观“向海而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展”。新华网发

  新华网上海7月3日电(梁鸿儒 李硕)廿年创建,春华秋实。近日,全面展示20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的“向海而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揭幕。

  成果展上,一批批反映航运中心建设发展历程的精神与面貌的图片、实物、视频等相关资料,将这20多年的历程浓缩为一部精彩的“简史”,展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少亲历者也来到现场,向参展观众讲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模拟复原的青龙镇港口和社会风貌图。 新华网发

  负海枕江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商贾重镇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这样的记载,在旧志古籍中用来描述上海。上海,以港兴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商贾重镇。它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吴淞、黄浦二江。概言之,吴淞江孕育了上海港,而黄浦江则为上海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近代以降,上海成为我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以黄浦江航道为主体的上海港呈现出一番“千帆百舸从容过”的景象,上海的经济贸易环境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

  上世纪初期,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壮大。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上海已成为亚洲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此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上海港都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的号角使得上海港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更是推进了上海港的腾飞。在上海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上海港在八九十年代掀起了以建设集装箱码头和老港区改造、外移为重点的高潮,上海港也从黄浦江逐渐向长江迁移。

  黄金水道 建设“一主两辅一支”航道

  长江口,万舸争流之源。但随着长江沿岸各港口吞吐量的增加,船舶向大型化发展以及重载船舶日益增多,使得长江口深水航道负荷日益加剧。

  “长期以来,长江口入海航道水深维持在7米,难以满足国际集装箱和船舶大型化的运输需求。”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岚表示,为了在长江口开辟出一条“双向航道”,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开工建设。目前,黄金水道已增深至12.5米,航道底宽350—400米,5万吨级大型船舶可直抵南京。

  在茫茫无边的江面进行航道整治,面临诸多难题。季岚称,当时在论证研究阶段,曾邀请国外的河道整治专家出方案。“但当时荷兰的技术人员到现场一看,直言做不了。”冲淤不定的沙洲、动荡变化的河势,都让荷兰人面露难色,而经过技术攻关之后,中交上海航道局决定自己动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新华网发

  “当时,整个工程分三期实施,建设完成后可满足第三、四代5万吨级集装箱船全潮双向通航,第五、六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散货船及油轮乘潮进出长江口的需要。”季岚说,没有长江口深水航道,现代大型邮轮都可能无法到达吴淞口。

  季岚透露,目前,他们正在探索深水航道拓宽的可能性。此外,2010年底,交通运输部批准了《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用10—20年时间重点建设“一主两辅一支”的航道体系。季岚表示,一主就是现在的主航道,两辅就是南槽、北港,一支就是北支。目前,南槽航道的治理工作正在进行,北港航道也着手前期开发研究工作,为上海港创造更好的通航环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洋山港一期基础工程。王森摄 新华网发

  向海而兴 更高起点成就“东方大港”传奇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航运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革、区域性港口竞争日趋激烈,神户、釜山、高雄等港口群雄割据,纷纷竞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上海面临沦为周边国家港口补给港的危机。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急需更高平台,拓展开阔视野——洋山港建设应运而生。

  1996年1月,国务院召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题会议,正式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使上海港逐步从黄浦江内河走入长江,再走向深海,上海的吸引力也随之走向全世界,为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当年韩国、日本都在竞争东北亚航运中心,如果上海不发展,日后可能我们所有的货轮都要去那里中转,经济何谈发展?”原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成员归墨清晰地记得,当年上海港有两大弱点,一是入海航道水深严重不足,只有7.5米,约束了大型船舶来上海港靠泊。二是对于5万吨以上的船舶来说,上海的深水岸线不够用。

  “当时的结论是,洋山深水港项目必须要上,并且赶快要上。”归墨说,前后经历了多年论证,国家做出了开发洋山深水港的决策。 2002年3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洋山港建设后,一期工程同年6月正式动工,2005年12月竣工投产。短短3年半时间,中国的港口建设者们在一处小小的外海岛礁上建成了一座深水良港,填补了上海港缺少15米以上水深集装箱深水码头的空白。

  填砂围海,镇澜筑港。随后的2006年—2008年,洋山深水港先后建成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在三期工程建成后,洋山深水港区共获得了5.6千米深水集装箱码头岸线,16个7—15万吨级深水集装箱泊位、设计总通过能力930万标准箱,规模效应日渐突出。

  据中交上海三航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明达介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启动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到2006年达到2171.8万箱,而在1996年这一数字仅为200万箱。经过十年发展,至2016年达到了3713.3万箱,从2010年到201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沈明达更是透露,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2014年12月开工建设,将于今年底投入试运行,设计吞吐能力初期达到400万标准箱,远期将达630万标准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虹桥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新华网发

  此外,上海港航运要素集聚成效明显,目前已形成了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近1700家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经营单位在上海从事经营活动,全球九大船级社在上海开设了分支机构。口岸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海关通关、检验检疫、边检、引航、海事、救助打捞、航运信息、航运金融、航运法律等保障非常有力。

  港以城兴,城以港荣。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张东苏在策展过程中感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艰辛、成就巨大,为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这座依港而立、因港而兴的城市,正勇敢地跃上潮头,以追求卓越的态度联通世界、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向海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