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徐悲鸿大师诞辰120周年:《悲鸿壶》

2017-06-29 20:20:3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2015719日是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杨南荣会长和上海市佛教协会理事何胜先生策划设计的《悲鸿壶》面世。壶上刻有徐悲鸿先生经典之作“奔马图”,由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先生题书“悲鸿壶”,并印有何胜先生篆刻的纪念印章“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明芳在徐悲鸿家乡宜兴特制而成。该壶同款双色,分别由红泥和芝麻段泥制成,限量260把,证书编号至319号(因须跳空不吉数字)。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悲鸿壶_副本

  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悲鸿壶》。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供图。

  紫砂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在宜兴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一、造型美:韵敌美人  格高西子

  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日本明治时期的研究中国紫砂的学者奥玄宝,在明治甲戌年(相当于清同治13年)所着的《茗壶图录》中的“式样”篇章里,就有关于西施壶的记载:“式有数样,曰小圆、曰菱花……,美人肩、西施乳……”。

  二、材质美: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如阳羡土一丸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是极其珍贵的,有“价埒黄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

  《悲鸿壶》之“红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紫砂壶 奔马_副本

  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悲鸿壶》。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供图。

  这款紫砂壶由红泥制成,红泥多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台西。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红泥原矿坚硬似石,呈澹草绿色调,窑温略低,较适製作小件茗器,可爱灵动,深得世人喜爱。 特点是热淋变色率较大,愈用愈红;泡养一段时日,令人刮目相看,判若二物,呈现“包浆”之美。

  《悲鸿壶》之“芝麻段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紫砂壶1_副本

  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悲鸿壶》。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供图。

  这款紫砂壶由芝麻段泥制成。芝麻段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非常珍稀。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芝麻段泥是段泥加入黑色颗粒调配而成。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赞不绝口!早期泥料调配跟早期窑炉所升温度较低温,在一般缎泥产品会“吐黑”;近期来所用窑炉为高温窑,所烧成之缎泥壶,可轻易提升至所须温度,而真正达到较高的结晶,绝不吐黑。

  三、实用美:透气可塑  暑月越宿不馊

  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科学机构对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进行了证实,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据《中国陶都史》第394页记载:紫砂泥料“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状”,据宜兴陶瓷公司对各陶土的理化工艺性能测定,发现紫砂泥的透气性好。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好。紫砂泥的焙烧温度范围也宽,为1190℃到1270℃,故而紫砂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越使用越显光润。

  四、工艺美:工匠精神  精雕细琢

  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首选必须讲究选料,其中包括泥色与形成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在设计构思时,要考虑所采取的工艺过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形时所用泥料软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适当。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坯件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干燥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影响。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进入窑内烧成,必须放置合理的窑位,掌握火度,气氛温差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的作品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紫砂土与火的结合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凝结着陶艺工作者的心血。

  五、品味美:诗情画意  壶为心声

  紫砂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

  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悲鸿壶》壶上刻有徐悲鸿先生经典之作“奔马图”,由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先生题书“悲鸿壶”,并印有何胜先生篆刻的纪念印章“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是集诗情画意为一体的精品。

  壶之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名家制壶或朴素、或率真,也多能把自己的内心表现在壶上,壶为心声,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作者:彭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