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 年
农历 5 月 26 日,徐悲鸿生于江苏宜兴屺亭桥镇,塘河之畔的小屋为祖父徐砚耕劳作10 年所建。
悲鸿之父徐达章是当地著名画家,诗书篆刻,都有精深造诣。他不慕功名,独喜描绘日常所见,人物、山水、花鸟均有独到之处,其《课子图》为曾展出于在欧洲举办的《中国绘画展》等之存世杰作。
徐悲鸿是家中长子,原名寿康,下有弟妹 5 人,在“半耕半读半鱼樵”的生活中,徐悲鸿度过了他的童年。
1901 年
悲鸿 6 岁,祖父去世。他开始随父读书,便想学画,父亲不许。他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自得其乐。
1904 年
徐悲鸿 9 岁,已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和《左传》,开始随父画。每日课完,便临摹一幅时事插图画家吴有如的画,吴有如是清末杰出的画家,《点石斋画报》成了徐悲鸿的启蒙教材。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一次,徐达章外出归来,问何人来过,徐悲鸿将来客肖像默画在掌心,使父亲一目了然,表现出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
1905 年
徐悲鸿 10 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人在途中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青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其时已能为父亲作品着色和为人书写春联,以才华闻名乡里。
1908 年
由于宜兴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祖先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12 年
由于父亲重病而返回故乡。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画家,在和桥彭城中学担任美术教师。
1914 年
父亲去世。徐悲鸿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父亲之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工作,他只得返回宜兴。在和桥彭城中学、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始齐小学等 3 校教授美术。
1915 年
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对其作品《马》高度赞赏,认为“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该画由上海市审美书馆印出,为徐悲鸿发表的第一张画。
1916 年
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仍勤奋作画。3 月,哈同花园建立明智大学,征求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去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为、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何旃理及朋友们画肖像,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赏,并一一讲解。徐悲鸿对康有为持弟子礼。通过反复临摹《经石峪》、《爨龙颜》、《张猛龙》、《石门铭》等名碑,得宗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
1917 年
得明智大学稿酬,东渡日本研习美术。康有为赠横幅题额《写生入神》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
徐悲鸿饱览日本美术藏品,觉日本花鸟画家能脱出旧习,但尚少韵味。又结识日本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中村不折并将他所译的《广艺舟双楫》托徐悲鸿转交康有为。
1918 年
赴北京,发表《文华殿所藏书画》、《画之美与艺》,并以充满生气、力图变法的作品崭露头角。与陈师曾等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他积极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带北京大学学生到香山写生,居碧云寺,作有《西山古松柏》、《晴岚翠嶂》等画。在画法研究会开学典礼上他大力提倡吸收西洋绘画之长创造新的风格,并为《绘学杂志》撰文,指出中国绘画在该时代的陈腐颓败,号召画坛有志之士奋起革新,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还明确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成为中国画家中革新派的代表。
1919 年
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徐悲鸿获得赴法留学的公费。船到英国,他在大英博物馆惊叹希腊巴底隆神庙残刻的精美华妙。10 月 15 日,到达巴黎,居索母拉尔路 7 号。先到各大美术馆研究西方艺术之长,然后入朱里安画院(Aeademie deJulian)学习素描 2 月,又考入欧洲著名美术学府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芒格(Flameng)画室。课余,则到陈列古今艺术瑰宝的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临画和比较各派异同。在古代大师中,他最喜提香(Titien)和里培拉(Ribera);近代大师中则喜库贝尔(Courbet)、米勒(Millet)、德拉克罗瓦(Delacroix)和巴里(Barye)。
1920 年
识法国大画家达仰(Dagnan-Bouveret)。达仰早年学于19世纪大师柯罗(Corot)之门,后来成为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之一。他最擅描绘布列搭尼渔民和农民的生活。其《祝福的面包》、《壮丁》和《饮马》等画早使徐悲鸿倾心不已。从此,徐悲鸿每个星期天都持作品到希基路65号达仰画室求教,并参加该画派画家在该处的茶会,在与梅尼族(Muenier)、阿米克(Amic)、倍难尔(Besnard)等名家交往中受到极大的教益。
1921 年
徐悲鸿因整天参观法国国家美展,流连忘返,闭馆时才知天降大雪。他饥寒交迫,得了严重的肠痉挛病。在病痛发作时,他常以努力作画来转移注意力。在当时留下的素描上,他写道:“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为上海《晨光》杂志撰文,介绍欧洲绘画。
国内政局动荡,断绝学费。徐悲鸿赴柏林,居康德路画室,问学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Kampf)。
1922 年
徐悲鸿感到在法所见虽广,仍有局限。丢勒(Durer)、荷尔拜因(Holbein)、门采尔(Menzel)、和塞冈蒂尼(Segantini)皆令他赞叹不已。他每天作画达 10 小时,在博物馆临摹了伦勃朗(Rembrandl)的作品,天气晴朗,便到柏林动物园作狮的速写。
1923 年
返巴黎,继续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并在达仰指导下精研素描,在蒙巴纳斯各画院画了大量的人体习作。对油画人体,则作分部认真刻划和发挥默写能力。
以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
移居巴黎弗利德兰路。
1924 年
为中国领事赵颂南夫人写像,从容不迫,力求简约,造型设色得心应手,并胸有成竹地预见画完时的旨趣。苦学 5 年已见硕果,有佳作《抚猫人像》、《萧 声》、《马夫和马》和《远闻》问世。
1925 年
赴新加坡,为侨领陈嘉庚及其创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冬天,回到中国。
1926 年
春,为康有为、黄震之写像。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关注。康有为称赞徐悲鸿作品:“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悲鸿绘集》。3 个月后,重返欧洲,以深入对于全欧艺术的研究。他先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临摹约尔丹(Jordaens)的作品,又赴安特卫普观鲁本斯(Rubens)杰作,惊其天才之大。尤喜其《希腊人战阿马戎女骑士》画的奔腾活跃,妙丽动人。
1927 年
赴瑞士欣赏荷尔拜因和勃克林(Bocklin)之作,对荷尔拜因融会安格尔(Ingres)与丢勒之长赞叹不已。在瑞士又转赴苏黎世,观看莱茵河左岸大师霍德勒(Hodler)之作。
遍游意大利名城,在达芬奇(Devinci)《最后的晚餐》、拉斐尔(Rapael)《雅典学院》、波蒂切利(Botticeii)的巨幅壁画、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的西斯廷天顶画、提香的《圣母升天》前长久徘徊,不忍离去。
该年,徐悲鸿送选 9 幅作品全部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东方韵味获巨大成功,享誉法国画坛。
徐悲鸿带着复兴中国绘画的决心回到祖国,居上海霞飞坊,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以培养“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足见实学的艺术运动人才, 以为新时代之先驱”。
1928 年
居南京丹凤街,名其居为“应毋庸议斋”。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授。开始创作取材《史记》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暑假,赴福州作油画《蔡公时被难图》。在上海,与任伯年之女舍近求远雨华后人吴仲熊过从颇密。吴仲熊将伯年父女遗作未裱者数十幅相赠,为徐悲鸿生平最快意事之一。
年底,赴北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29 年
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努力进行艺术教育的革新,聘齐白石任该院教授,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重重阻挠。
作中国画《六朝人诗意》。
在美展会刊上发表文章推崇和宣传现实主义艺术,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悲鸿素描集》。
应挚友苏州美专校长、著名油画家颜文樑邀请,前往讲学。帮助吴作人赴法国留学。
1930 年
在《良友》杂志发表《悲鸿自述》,以自己的坎坷经历鼓励有志青年。作油画《诗人陈散原像》。经过两年的工作,完成油画力作《田横五百士》,歌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1931 年
在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徐悲鸿画展》。完成大幅中国画《九方皋》,以抒写发掘人才的渴望。
赴天津南开大学讲学。
游岱宗。
为齐白石编画集并作序。
访杰出的民间艺人——天津泥人张和南昌范振华。撰文《对泥人张感言》,盛赞其高超的技艺,认为他们均可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相提并论。
作欧阳竞无白描肖像。帮助傅抱石赴日留学。
1932 年
由南京丹凤街迁入傅厚岗4号,取名“危巢”,以经石峪字集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悬于画室。
作中国画《雄鸡一声天下白》、《沉吟》,油画《月夜》。
出版《悲鸿画集》,与颜文樑举行联合画展。
编《画范》以中外美术佳作供教学参考借鉴。共撰写《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准确;三、黑白分明;四、动作或姿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睹。
1933 年
完成取材《书经》的大幅油画《徯我后》,表现被压迫人民渴求得到解放的迫切心情。
为提高中国绘画的国际地位,作赴欧宣传中国艺术的筹备工作。
5 月至 6 月,在法国国立外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绘画展。徐悲鸿以《九方皋》、《古都回忆》、《颟顸》、《枇杷》、《雄鸡》、《湖畔》、《鸭》、《六朝人诗意》、《水牛》、《庐山五老峰》、《马》、《狮》、《群鹅》、《南京一多》、《猫》共 15 幅作品参展。《古都回忆》一画尤其受到法国报纸的赞美,其柏树被称为“堪与巴比松画派大师卢梭的橡树相媲美”。法国文豪保尔瓦洛里(Paulvalery)专门撰文介绍画展,名画家沙巴(Chabas)、倍难尔、德尼(Maurice Denis)、朗杜斯基(Landwski)均参加画展组织委员会,各界著名人士 3000 人出席了开幕式。应观众要求,展览延长 15 天,目录印至 3 版。法国政府从画展中选购 12 幅,于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成立中国绘画展室,成为中国绘画在欧洲影响最大之事。
画展期间,徐悲鸿为倍难尔作了速写像。
随后,徐悲鸿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个人画展,并游荷兰海牙、阿姆斯特丹、访伦勃朗故居。
赴意大利米兰举行中国绘画展览,纪录片在全意放映,被称作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意中文化交流。
1934 年
应德国柏林美术会邀请,到柏林和法兰克福举行《徐悲鸿画展》,获巨大成功。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经希腊赴苏联。途中,游雅典巴底隆神庙遗迹,为平生快事。
5 月到 7 月,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中国近代画展,盛况空前,成为“在苏联举行的最成功的外国展览”。徐悲鸿的《六朝人诗意》大受观众喜爱。与苏联著名艺术家交换了作品。回国后,作中国画《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油画《鸡鸣寺道中》。
1935 年
10 月,带学生到天目山写生,作油画《天目山风景》,中国画《天目山老殿》。
游峨眉山,作中国画《惟石岩岩》。赴广西,作国画《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
促成在南京和上海的苏联版画展,并为展览撰写序言。
1936 年
4 月,登黄山天都峰绝顶。
为《张大千》画集作序,离南京,再赴广西。居桂林、阳朔,放舟于漓江之上。作具有强烈时代感情的《逆风》、《船夫》,以及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雪景》、《古柏》、《牧童》、《村歌》。
1937 年
在香港、广州、长沙举行徐悲鸿画展。从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回中国人物瑰宝《八十七神仙卷》。
在桂林创作了大写意山水《漓江春雨》和向往光明的中国画《风雨鸡鸣》。
随中央大学迁重庆,作表现人民痛苦的《巴人汲水》、《贫妇》。
1938 年
暑假,主持广西全省中学美术讲师讲习班,作《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
1939 年
赴新加坡举行徐悲鸿画展,将卖画收入全部捐献祖国灾民。
以著名街头剧为题材,作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1940 年
在印度国际大学和加尔各答举行徐悲鸿画展,泰戈尔盛赞其作品旨趣高奥的形象及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独具民族风格。
为泰戈尔作油画、素描、速写像 10 余幅,并作著名中国画《泰戈尔》和《群马》。
由泰戈尔介绍,为圣雄甘地作速写肖像。
作有大量杰出的速写作品:《河畔》、《野食余兴》、《课余》、《妆》、《大吉岭》、《喜马拉雅山之林》等,居喜马拉雅山大吉岭,用油画、水墨尽情描绘雄伟壮观的群山。
在大吉岭完成气势磅礴的油画和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在民族生存死亡的时刻,以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人民。离印前,为《泰戈尔画集》选画。
1941 年
作巨幅《奔马》,寄托对祖国奋起的渴望。在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行画展并义卖,收入仍全部捐献祖国难民。
1942 年
在昆明举行画展,全部收入捐献劳军。
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居沙坪坝,开始筹备中国美术学院。
作国画《鸡足山》,油画《庭院》、《灵鹫》、《六骏图》。
在《全国木刻展》一文中,热烈赞扬解放区的木刻家。
1943 年
居重庆磐溪中国美术学院。暑假,带学生赴青城山,在天师洞道观作《紫气东来》、《孔子讲学》,以九歌为题材的《山鬼》、《国殇》,以及《杜甫诗意》。
5月,完成隐喻抗战必定胜利的大幅中国画《会师东京》。肖像画杰作有《廖静文像》、《李印泉像》。风景画有油画《银杏树》、《青城山》,中国画还有《双饮马》、《梅花》、《鹰扬》。
1944 年
有杰作《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月色》、《飞鹰》问世。
夏末,患严重的高血压和慢性肾炎,住医院半年。
1945 年
病渐愈,身体虚弱,但仍为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上课。
1946 年
从重庆经南京、上海到达北平,就任北平艺专校长。聘请了一批有影响、有能力的艺术家到校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并担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推动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1947 年
迎击腐朽、保守势力,为阐明艺术主张而向记者发表题为《新国画建立之步骤》的书面谈话。
提倡直接师法造化,描写人民生活。在教学中规定各科学生都学习两年极严格的素描,然后学 10 种动物、10 种花卉、10 种翎毛、10 种树木与界画,以达到对人物、风景、动物及建筑不感束手,离开学校后能自觅途经发展。秋,迁居东受禄街 16 号,名之为“静庐”及“蜀葵花屋”。
在上海举行徐悲鸿画展。
1948 年
撰写《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瞻》书稿。发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一文。
1949 年
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回国即以《在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表达对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之情。
全国政协确定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的工作。
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为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文学艺术家作了素描肖像,如田汉、丁玲、洪深、张奚若、郑振铎、翦伯赞、邓初民、马寅初、肖三、戈宝权等。
1950 年
作油画《邰喜德像》、素描《苟富荣像》、《戎冠秀像》、《李长林像》。大幅中国画《九州无事乐耕耘》。完成《鲁迅与翟秋白》的素描稿。
发表赞扬民间艺术家的文章《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为《任伯年画集》撰写《任伯年评传》。
1951 年
赴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作《工程师张晋像》、《农民任继东像》、《劳动模范吕芳彬像》。
准备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改天换地精神的《当代愚公》,不幸在构图时患脑溢血。
1952 年
卧病在床,但一直关心国内外的艺术活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并计划编写《爱国主义教育挂图》,拟将历代重要艺术珍品集中编印。
1953 年
渐能起床活动,便到美院为毕业班学生讲课和指导教师油画和素描进修班。作《首之瞻处即光明》和《铲尽崎岖大道平》奔马图。
9 月 23 日,担任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于 9 月 26 日 2时 52 分逝世,享年 58 岁。周恩来总理赴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
应美院师生的要求,徐悲鸿的遗体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停放,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代表和各界人士一千余人进行悼念,然后,由他们护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2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行徐悲鸿纪念会和徐悲鸿遗作展。展出油画、国画、素描、粉画共 226 件。观众为祖国失去这样伟大的画家而感到痛惜。周恩来总理指着徐悲鸿所书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徐悲鸿就有这种精神。”他赞扬徐悲鸿的作品融会了古今中外的一些技法,油画和素描都有民族色彩,是他生活年代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家属根据徐悲鸿的遗愿,把他的作品 1200 多件,他一生节资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的作品 1100 多件,图书、图片、碑帖 10000 多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展出有关他的生平和艺术活动的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周恩来总理以遒劲的字体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
(编者注:作者徐庆平 1946 年生,江苏宜兴人,徐悲鸿先生次子,著名美术理论家、书画家,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徐悲鸿纪念馆名誉馆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