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人生:记《徐悲鸿像》

2017-06-29 20:25:1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张苏予1944年起为徐悲鸿先生入室弟子,和家中管家,与徐悲鸿先生同吃同住。这段时间是张苏予最为怀念的时间,每每他比谈起的便是1945年,他以徐悲鸿大师为主题创作的这幅肖像素描。张苏予说,当时他向徐悲鸿提出:“徐先生,我给你画一张。”先生很乐意,就坐下来给我写生,他抱着一只小猫,一动不动让我画,我画了近半小时,完成后,他也很高兴,说画得还可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徐悲鸿 1945_副本(带logo)

  张苏予《徐悲鸿像》1945年。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供图。

  张苏予这幅素描像用纯粹的线条表现骨骼棱角,表情神韵,这张肖像里,线条被安排在及其简要的图式中,那种画者的欣喜情绪和主体的人物特性,通过横撇竖捺弯点圈,用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难度平衡表演呈现,

  它是那么优美、敏感而富于生命的观念力量,在这里,你会忽略它作为线条本身的样子,进入它塑性的神圣空间,不单单是解剖功能的分割与组装,而是建筑于解剖功能之上的融贯与圆满。

  画者的情感和表达流露的如此纯粹,完全展示了由二维到三维的活力与愉悦,证实了素描中保持感受力的纯洁是多么重要。

  西洋美学家万隆关于线的分析如下:“曲线含有一种变化的元素,表现劲健与柔软的谐和,优美雅致的趣味,亦即系‘美与生’之线条也。一切生机的动植物,如不在其形式中,则在其动作中,皆为一曲线的形状,在曲线中,含有愉悦的力量……”

  张苏予每每谈起这幅作品总是激动的,“徐悲鸿先生画素描是一绝,但自己作为模特入画却非常少有。近半个小时的绘画过程,先生一直静坐未动,并在作画过程中,指点讲述素描的技法。”即入画又入心。与其说张苏予的激动来源于徐悲鸿的亲切与专业,不如说领悟了徐悲鸿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这种人格魅力深深的影响着张苏予自己。

  张苏予的画室在阁楼上,简单陡峭的楼梯是连接画室和卧室的唯一途径,楼梯真的非常的陡峭,目测大概120°角,并且是可移动楼梯,爬上爬下难免有些危险,有种担心梯子会倒或者会断的担忧,现在想来还想求当时心中的阴影面积。同行的老师因为恐高几次想要放弃,最终是想要欣赏先生作品的渴望,战胜了恐惧,才得以安全到达画室。画室不足10平米,大量的作品被存放在旁边的橱窗里,层层叠叠,只有这幅肖像画被规整的挂在画室最重要的位置,使得整个空间充满着怀念和敬畏。

  张苏予说,恩师为战争笔耕不辍,各地游走募款。恩师坚卓的人格,扎实的绘画技巧,补虚扶弱的侠肝义胆,是他不同于他人独具特异的生命情调,他是那个年代的希望和力量,更是中国画界的旗帜和方向,我为曾为恩师的弟子感到骄傲。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因为是那——人格魅力闪耀光华……”

  正如徐悲鸿所说:“故古今中外高贵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

  相信张苏予深谙此中真意。所以作品中也尽显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他们都经历过战争,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经历过颠沛流离才懂得平稳生活的幸福,也才懂得人生的究竟。张苏予说,他每日必步行数千米,几十年来不曾间断。他还说,“我珍惜的不只是我的身体,我更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和活着本身的意义。艺术是社会的一条战线,而我,只是这条战线的普通一兵,可为了这条战线的长足发展,我就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艺术的生命。”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如徐悲鸿所说:“艺术家职责方无可躲避;有此观察,艺术家方更有力量;发掘自然之美,而吾国传统之自然主义,有继长增高的希望。……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专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惟不甚需咬文嚼字之低能而已。”

  艺术当如生命,生命便是艺术。(作者:彭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