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英博物馆百物展29日开展,上博专家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揭秘中国文物背后故事
元青花瓷盘等8件文物“身世清白”
元代的青花瓷盘。
东汉釉陶六博俑。
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均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将于6月29日起亮相上海博物馆。展出的100件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中,8件来自中国的文物最受国内观众关注。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前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为上海观众解答这几件文物背后的秘密。
元青花瓷盘第二次“回国”
此次展览的“百物”中有8件出自中国,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釉陶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唐代龙首双耳瓶、元代青花瓷盘和中国产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其中,7件古代文物都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据介绍,东汉釉陶六博俑较完整展现了六博这种游戏,历史价值很高,而且两个俑形态生动,观赏性较强。唐代龙首双耳瓶身上带有异域文化的元素,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以及西亚,这是一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此前该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时,曾有媒体称这些文物是首次“回国探亲”。其实,元青花瓷盘已经是第二次回国了,它第一次回来时,是在上博的展览中。“这件元青花瓷盘上有绘制精美的缠枝花卉,而且纹饰组成方式繁密,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2012年上博举办元青花展览时,点了大英博物馆的几件东西借展,其中就有这件元青花瓷盘。”
这几件文物并非都是“稀世之宝”,比如唐代龙首双耳瓶存世量不少,三彩文官俑也比较常见,“在上海博物馆里,同类型的文物几乎都有,比如元青花瓷盘、双龙柄瓶、唐三彩俑等,在上博都有类似的器物。”最后一件展品太阳能灯具也和博物馆传统收藏有距离,它不是一件艺术品,更多是属于历史的部分。
大英博物馆为何选择这几件并不罕见的文物,而没有选更为珍贵的《女史箴图》?李仲谋解释:“这个展览讲的是故事,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像元青花瓷盘、双龙柄瓶这样的文物就比较切题。《女史箴图》对展出要求的条件也非常多。大英博物馆如果能把《女史箴图》拿出来,那么仅这件文物就可以撑起一个展览。”
用世界眼光欣赏中国文物
除了文物背后的历史,也有不少观众对8件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的十分好奇。
李仲谋表示,这8件文物全部“身世清白”。“国外收藏中国文物有多种渠道,的确有走私和殖民掠夺,但也有正常的贸易或其他交往渠道。比如,大英博物馆19世纪70年代就收藏了此次展出的元青花瓷盘,这件文物未必是直接从中国出去的,很可能经过中东或东南亚。在元代时,中央政府和波斯等地有很多国家间的正常交流,因此会留有很多贸易或赏赉的瓷器。六博俑、唐三彩文官俑确实是墓葬出土,但应该是经由正常销售渠道流入海外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通过北京或上海的文物市场购买中国文物,有些后来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他强调,从英国到中国展出,需要从国家文物局申请批文。国家文物局都会对它们的来源进行严格的审查,如果存在确凿证据的非法流失问题,比如盗掘、走私等,这些文物是进不来的。
李仲谋建议,观众在欣赏这些中国文物时,要把它们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去看。在这个展览里所体现的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文明中,中国文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中国文物涉及的时代跨度也很大,观众要去看这些展品背后所揭示的历史信息,也可以进行横向间的比较,而不应该把如何流入海外、能否“要回”等作为参观的出发点。
大英博物馆藏品到上海来展出已有过很多次,以完整展览来算,这已经是第5次了。第一次合作展览是1999年的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文物珍品展,2个月参观观众达63万人次,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2008年,大英博物馆曾展出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早期青铜器和玉器。李仲谋说:“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中国文物,但毕竟还是有限的,我们也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的上海博物馆藏品到大英博物馆去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