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大学 有杰出的博物馆

2017-06-06 09:33:49|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谈海内外高校博物馆发展 “伟大的大学,有杰出的博物馆”

  最近,关于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新消息不断。

  从瑞士洛桑落户上海的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由上海体育学院运营管理。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仅面向社会征集的藏品已近3000件,年底将揭开面纱。

  另一个火爆的是同济大学博物馆。在那里举办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一个月吸引数万人次参观,门前排队几十米,有人凌晨5时起床,从闵行赶到位于杨浦四平路的馆址。

  近年来,上海高校博物馆不断发展,作为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活这些藏于象牙塔中的宝藏,仍有不少地方值得探索。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

  定位主要该面向学校还是社会

  记者:历数沪上大学校园中的博物馆,如上海中医大的中医药博物馆、海事大学的航海博物馆等,基本与高校优势学科相关。一位高校博物馆馆长认为,与一般社会上的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多些学术味,少些商业味。对此,您怎么看?两者在承担功能、藏品选择、运营模式等方面,有无不同要求?

  郑奕: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大类中的一类,首先具备博物馆的共性,比如以教育作为首要目的与功能,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作为基本功能,具备非营利性、公益性等属性。但不同的是,高校博物馆植根于大学的深厚土壤,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事实上,世界上首座博物馆就起源于大学,可谓“馆校合作”的雏形。

  国外知名大学一般都有至少一座博物馆,有些甚至拥有博物馆集群,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它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

  对于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主要“面向学校,还是社会”的问题,一直颇有争议。在我看来,高校博物馆虽需恪守博物馆一般职责,但作为博物馆首要目的和功能的“教育性”主要是通过其为教学、科研服务来实现的,需要与专业、院系联动。但高校博物馆若能在满足本校师生教学、科研的基础上,拥抱更多社会民众,将不只助益其自身发展,也助益所在大学文教功能的发挥,最终惠及全社会。

  “冷热不均”的问题怎么解决

  记者:高校博物馆独有的教育功能,让其成为大学学术殿堂与社会科普需求的“握手”之处。例如,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科技馆馆藏珍品,吸引了国外相关学生学者来此研究写论文,而在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中,至今100多位讲解员由武术专业学生担任,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在讲解中不断体悟所学专业。目前,高校博物馆依然绕不过“冷热不均”的话题。有的高校博物馆年接待量数万,有的仅几千。有人将“冷”的原因,归结到高校位置偏远、周末不开、缺乏专职人员定编定岗以及藏品的选择等,您怎么看?

  郑奕: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资金不足、开放时间不够、对外服务空间不够等问题,有些几乎在“人财物”多方面陷入困境。但值得肯定的是,不少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一定特色,甚至在某些小领域具备排他性和权威性,只不过很多时候“养在深闺人未识”。

  总的说来,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大类中的小众,在展示、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相对滞后于社会上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与其首先定位于服务本校师生有一定关系。但当把视野放大到全社会,当把高校博物馆界定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应以面向公众、面向社会作为考量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国非常重视大学博物馆建设,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我们也呼吁给予高校博物馆更多建设与运营上的重视和投入。

  博物馆图书馆合璧是一大景观

  记者:有位高校博物馆负责人曾说过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绩效工资机制下,邀请校内专家参与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激励机制还未完全落实,成为推进实施的瓶颈;二是面临“夹缝”窘境——大学属于教育口子,但大学在教育科研以外对高校博物馆日常运营经费难以充分承担;而就文博管理部门而言,高校博物馆属非专业博物馆,可以支持的力度有限。在运营方面,上海高校博物馆有哪些可以向海外同行借鉴?

  郑奕:西方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现状都与我们不同,不宜照搬其运营模式。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一座教学、科研博物馆所需的资源,是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独立承担的。

  图书馆也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西方,博物馆与图书馆合璧是一大景观。目前公认的最早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便与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联为一体,共同组成当时极负盛名的科学和艺术研习中心。美国第一座博物馆——查尔斯顿博物馆,则由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图书馆协会在1773年建立,直到今天馆内还保存了许多关于南卡罗来纳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根据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博物馆、图书馆都是典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坐落于高校内的博物馆与图书馆,完全可以发挥合力,致力于本校师生以及社会民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的实现与提升。

  一流大学都拥有自己的博物馆

  记者:近年来,上海高校博物馆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公众方面,也有不少探索和创新。例如将不少珍贵藏品进行数字3D化处理后上传网络,令更多人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领略大学文化底蕴。换个角度来看,也是激活城市文脉的实践。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郑奕:美国博物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伟大的大学,有杰出的博物馆”。近现代,西方人文社科研究的“视觉化”倾向,以及本科教育的通识化与去职业化转变,使得以实物为基础的文明史教育成为与语言、哲学、数学同样重要的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在欧美,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拥有自己的教学博物馆,这种走进博物馆展厅、面对实物进行视觉训练、知识传承的课堂,已成为大学乃至整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博物馆、大学、城市”发展相得益彰。例如,去剑桥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要去剑桥大学,也会慕名前往费兹威廉博物馆亲眼目睹爱因斯坦的数学手稿,其间激发的好奇、崇敬和遐想,是在其他场所难以体验的。这些都是大学博物馆立德树人之魅力所在,也是其发展的恒久动力,助推师生之外的更多民众在人类文明的记忆中培育文化品质和科学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