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开展多元化艺术教育

2017-06-02 09:16:07|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沪上博物馆面向儿童开展多元化艺术教育 4到12岁是审美塑造好时期

  图片默认标题

  孩子们在震旦博物馆欣赏多媒体影像作品。 乐大路 摄

  昨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上海多家美术馆推出精心设计针对青少年的艺术活动,让他们亲近艺术,为孩子们未来人生的艺术品位打基础。

  仍缺乏优质资源

  这个“六一”节,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热闹非凡。震旦博物馆在儿童节推出“另眼相看”博物馆周小肉个展,艺术家根据博物馆馆藏文物,用童言童语和质朴的插画作伴,衍生出一系列可爱的作品。展览一直延续到7月底,其间还有5场讲座和幼教活动,周小肉将带领孩子们一起画自己心目中的文物。“我不会教他们临摹,而是让他们对文物做出自己的理解,用画笔表达出来。”

  上海博物馆亲子教育平台SmartMuse Kids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已经上线40多种200多个课程,今年6月的亲子课程上线仅几个小时名额就被报满。震旦博物馆的亲子课程同样火爆。上博教育部副主任陈曾路认为,博物馆儿童艺术教育的热潮是回应市场需求的体现,“上海亲子教育总量虽多,但优质资源少,缺乏专业的有公信力的品牌。美术馆、博物馆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责任做好导向。”

  艺术不只是学校的标准

  观众视野越来越宽,对博物馆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上做提升,是不少博物馆的共识。

  周小肉的课上有个孩子在学校里被美术老师批评画得不好,家长为此带她来博物馆“进修”,她发现女儿在被鼓励的情况下反而能画出好东西,只是未达到“标准”而已。“学校教育常常是量化的,但艺术教育不能量化。博物馆和外面美术馆机构最大的不同是,眼光更长远一些,至少让他们知道艺术不只是学校的标准,美是很宽泛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博物馆、震旦博物馆的亲子课程都是收费项目,仍然难以抵挡家长们的热情。“很多家长已经没有那么多功利思想,博物馆亲子课程除了知识点和技能的习得外,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陈曾路记得有位家长反映,在读幼儿园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但因为跟着家长去了很多博物馆,学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所以会判断什么是骨头、什么是化石,甚至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小口尖嘴瓶怎么自动装水。陈曾路认为,文化基因和审美的塑造必须在4到12岁之间。过去都说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现在应该是社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也许会影响你一生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