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泥瓦匠”灶花媲美西洋壁画

2017-05-23 10:12:47|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锅底草灰作颜料 芦苇竹根当画笔 崇明“泥瓦匠”灶花媲美西洋壁画

  在崇明区向化镇,今年63岁的黄汉生是远近闻名的崇明灶花非遗传人。画了40多年的灶花,灶头是他的画板、锅底灰是他的颜料。妙笔生花中,花鸟鱼虫就活灵活现地来到了乡间的灶台上。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烧柴火的灶头已被洁净卫生的液化气灶所代替,灶花也淡出崇明人的日常生活,走进了博物馆,灶花技艺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黄汉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画灶花,让崇明灶花艺术得到推广、传承。

  图片默认标题

■黄汉生在课堂上传授灶花技艺

  从泥瓦匠到非遗传人

  大灶台的饭菜香,是崇明人的集体记忆。炊烟每天从农家的柴火灶头里飘逸而出,深褐色的棉花秸秆在红红的灶膛里劈啪作响,饭香便溢满了整间屋子。“大灶烧的菜就是香,哪怕是炒个青菜也能让整个屋子飘荡着好闻的菜香。”黄汉生说。

  灶花就生长在这样接地气的饮食文化中。黄汉生回忆,小时候,因为怕烧火时的秸秆烟灰从灶口飞出落到灶台的镬子或灶台上的盆碗内,所以家里做饭的灶台都与灶口间砌一垛墙加以遮挡,这墙很高,墙面空着不好看,每户人家都会在砌灶的时候在上面画各种各样的图案作为装饰,这就是灶花的由来。

  黄汉生从小就喜欢画画,乡村里的小伙伴一起随便“涂两笔”,就他画的飞鸟和花草最像。然而,天赋再高,农村娃想要以画为生在当时还是奢望。初中毕业,黄汉生就做起了泥瓦工,帮别人家里新砌一个灶头 ,别人收工回家了,他喜欢留下来看老师傅画灶花,一边看一边临摹。没过多久,黄汉生就成了村里最年轻的灶花师傅,“只要告诉我想要什么题材,我就能画出来。画一幅灶花短则几个小时,长的需要一两天。”

  黄汉生画得最多的就是“年年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象征着美好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海。一只小鸟、一朵小花,在黄师傅的精心勾勒下,很快就初具雏形,稍加修饰,就变得惟妙惟肖起来。

  旧时,农村对灶台十分重视,“谁家灶头没有灶花会被鄙夷为‘光头灶’,传说这种‘豆腐灶’会惹灶君老爷生气”。而好的灶花是一直保留的,就是灶烧老化了主人家也不让拆,几经修缮翻建也要保留灶壁上的灶花图画。

  民以食为先,食以灶为前。黄汉生说自己最忙的时候,附近人家排着队请他去家里画灶花。

  如今,黄汉生的头衔有很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上海市市级灶花代表性传承人、崇明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崇明灶文化研究会理事。近年来,他多次代表崇明参加上海市和全国的比赛和表演,其作品在苏浙沪地区和历届南江风韵杯崇明灶花艺术节上多次得奖。  

  图片默认标题

■“泥瓦匠”黄汉生在画灶花

  灶花技艺堪比欧洲文艺复兴

  灶花退出了崇明人的生活,黄汉生现在也只是偶尔才画,但“手上功夫”还在,他每次画灶花,都让围观的人佩服不已。

  最正宗的灶花,都是在农村就地取材,不用专业的美术材料,“画笔用崇明最常见的芦苇、竹根、白山羊鬃毛等制成的蟹爪笔,颜料则是锅底灰,以及用米酒和草头、砖头等有色物自制。”黄汉生介绍。

  崇明人的灶台上,没有重复的灶花。黄汉生画的灶花都是即兴之作,不打草稿,不作修改,下笔为准。“因为灶花所用的颜料很特别,颜色一旦被吸收进灰泥中,是不可能修改的。”

  黄汉生擅长将工笔和写意两种画法融于一体,同一灶花构图上通常动物以工笔为主,花卉草木以写意为主。作画前,黄汉生会先在灶壁刷一遍白石灰水,灶壁被粉刷得雪白晃眼,然后用黑墨水画边纹线和画框,再在每个画框中绘图填色,这个精美的彩色画配以黑色的边框,会在雪白的灶壁上显得对比强烈,在远处看过去可以让灶花更富有立体感。

  “很多灶花师傅都是泥瓦匠,给人家砌灶头后,在粉刷得雪白的灶壁上作画。”

  2006年向化镇开始举办灶花艺术节,灶花“登堂入室”,专家专门对此作了研究,结论让黄汉生吃了一惊,灶花竟然被拿来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壁画做起比较。

  灶花的绘制方法,恰似旧时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画家们常用的画法之一——湿壁画的作法。这是一种刷底壁画,趁所粉刷的石灰还未干燥时,立即挥笔在上面作画,其颜料能渗透进粉层,以后随着烘烤和自然挥发,灶山渐干,上面的画作能经历几十年不变形、不褪色。

  只是在灰底、颜料的选择,以及绘画技巧方面,崇明灶花和欧洲的技法有较大的差别。

  崇明的灶花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灶上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画“鹰、鸽”,反映人们心想“雄鹰展翅、和平吉祥”。不同时代,灶花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执笔者会将当时的“流行元素”呈现在画中。比如建国初期,大家都普遍用旭日东升、劳动最光荣、学大寨等图案。

  走进校园开设灶花兴趣课

  过去,在崇明10个泥瓦匠里8个会画灶花,可如今,随着农村灶头的日渐消失,灶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黄汉生和几个仅有的灶花师傅,都已年逾花甲,“我最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画灶花,让崇明灶花艺术能够更好地推动和传承。”

  黄汉生现在是向化镇向化小学的课外辅导员,他经常会来到小朋友中间,向该校灶花社团的孩子们传授灶花技艺。向化小学从2011年开始开设灶花兴趣课,并逐渐建立起一支由专家带教团队、项目骨干研究团队和校外辅导员组成的崇明灶文化研习和传习团队。去年上半年,向化小学“崇明灶花”项目还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泥瓦匠的活又累又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干了,但希望老祖宗留下的灶花这门手艺不要失传了,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哩。”黄汉生由衷地说道。

  为了保护灶花这一民间艺术,崇明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灶花艺术节,2012年,崇明灶文化博物馆开馆。博物馆由灶神传说、灶具荟萃、灶花集锦、灶台美食四个区域组成,收集了近500种不同的灶花。为了保持崇明灶花的原汁原味,在建馆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深入农家,将一幅幅农家灶花拍摄拓印,并邀请黄汉生等灶花传承人进行指导。目前,“崇明灶花”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汉生作为崇明灶花的传承人,对灶花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正是在他们的坚持下,这几年,崇明灶花逐渐走上了转型路,从过去单一的黑白色,发展成题材丰富的彩色灶花,作画的形式也从灶头搬到墙面、梁柱等。

  灶文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对已逝岁月的难舍情结,是一份值得保存的珍贵遗产。记住它,我们就记住了农家生活的多姿风情。 (新民晚报记者 程绩)

  相关链接

  崇明灶花

  崇明灶花是上海市崇明区的传统民俗艺术,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灶花,是民居厨房的装饰画,在每家人家灶头的“灶山”(装樜、护烟囱和灶面的短墙)上,画上各种图画与图案,民间称之谓“灶头花”。它不但流行于上海,还流行于整个江南各地。灶花的内容主要有五谷丰登(以稻谷、麦穗等作装饰图案),六畜兴旺、牡童嬉牛、雄鸡鸣晨、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刘海洒金钱、福禄寿三星等),山川景物(湖光山水、花鸟鱼虫、梅兰竹菊、奔鹿飞鹤)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