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上海的钢琴故事

2017-05-23 09:54:10|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始终要铭记的是,弹奏音乐不仅是为了一张证书,更是为了一生的陶冶与陪伴

  图片默认标题

  在音乐氛围浓厚的上海,“乐器之王”钢琴素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既有一代代大师从这里启航,演绎华美的音乐篇章,又有寻常人家沉浸于音乐的魅力,在弄堂、街道奏响悠悠琴声。

  这个时代有着怎样的钢琴故事?音乐与城市融合,能够谱写出怎样的旋律?今年恰逢上海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不妨跟着他们一同回味往事。

  图片默认标题

  全国首个钢琴考级诞生于此

  说到钢琴考级,人们也许马上会想到那一个个奋战在琴凳前的小琴童们的身影。多年来,每年上海报名钢琴考级的人数始终在各个乐器考级中“领跑”,并曾一度飙升到23000多人。

  随着热度一同升起的还有一些质疑,有人抨击钢琴考级制度过于功利,扼杀了琴童的原创能力。那么,参加钢琴考级是否必要呢?

  其实,1988年上海钢琴界的元老们组织起全国首个社会钢琴考级的初衷是为了规范社会钢琴教育,通过考级的方式让音乐以教育的方式“飞进千万家”,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市民的音乐修养。当时,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影响,许多地方都沿用上海的方式,甚至邀请专家到当地进行考级评审。

  发展到今日,形式还是那个形式,人们的态度却变了。在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哲看来,考级并不单纯是测试考生学琴的成果,同时也是对现今业余钢琴教育水准的检验和校正。始终要铭记的是,弹奏音乐不仅是为了一张证书,更是为了一生的陶冶与陪伴。

  如今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青年钢琴家有不少都曾参加过上海的钢琴考级,其中也有19岁就夺得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并成为首位摘取该奖项桂冠的中国钢琴家张昊辰。3岁就与钢琴结缘的他,在5岁时就登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举办了70分钟长的音乐独奏会。那一年,张昊辰参加了钢琴6级的考试,尽管手指还有些立不起来,但评委们已经从这个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潜力,由于当时他年纪尚小,弹奏时够不着钢琴踏板,他的老师吴子杰便特意帮他出主意“另辟蹊径”,用手指连奏的方法获得如钢琴踏板般的效果。

  在上海的钢琴考级中,关注钢琴“神童”只是一部分,事实上,对于那些怀着朴素的音乐热情的老人,评委们同样尽心为他们考虑。多年前,评委们发现有不少老人在参加考级时非常紧张,以至于刚弹几下就要回头和评委商量“再来一次”,或是小声嘟哝着“这个琴和我家里的不一样,所以才不适应”等等。

  对于老人们的委屈,时任钢琴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志英相当理解。她表示,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不能辜负他们平时的练习和对音乐一贯的热情。于是,她和当时的陈庆峰秘书长便想出了以音乐交流会替代考级的办法,专门联系了一家养老院,在那里组织了盛大的钢琴音乐会,让老人们弹得安心、舒心。环境一变,老人们的发挥立刻不一样了,在评委们的专业点评下,他们争相表演,一扫之前的紧张情绪。

  九旬老人学琴为之妻

  身处互联网+的时代,社交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有“分量”,上海钢琴专业委员会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举办了全球第一个网络钢琴比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全球华人网络(微博微信)钢琴大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刮起了一阵钢琴“网络旋风”。

  这种以微博、微信平台为载体进行初赛和复赛评选,并突破传统比赛地域局限性的方式得到了全球华人的热捧,每年都有上万名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钢琴爱好者参赛。所有人均可通过网络及微博平台来欣赏选手们高水平的竞技,为选手们加油,对他们进行评论和投票,并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观点。

  2014年的比赛中,一位93岁的最高龄选手的参赛视频在网上热传。平心而论,这位老人选择的曲目难度不大,但他以九旬高龄参赛的勇气,却让很多网友为之点赞,让人不禁感慨“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多么美好动人”。

  这位老人便是《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的作者饶平如。妻子毛美棠去世后,饶平如在4年里画了18本画册,将夫妻俩相濡以沫的一生展现在300多幅画里。90岁的时候,饶平如买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老年钢琴课》,开始自学弹钢琴。花了3年的时间,他熟练掌握了妻子最喜欢的电影《魂断蓝桥》里的主题曲《友谊天长地久》,将对逝去老伴的思念寄托在旋律之中。在那一年的闭幕颁奖典礼上,饶平如来到了现场,亲自讲述了他的故事。当他与最小的3岁参赛选手同台的时候,观众们切实感受到了音乐是没有代沟、跨越年龄的。

  音乐氛围的塑造离不开大师的熏陶

  音乐之都总是少不了大师的身影。对上海来说,塑造符合国际大都市形象的音乐氛围也离不开国际顶级大师的熏陶。2011年起,由上海音协主办、上海音协钢琴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上海国际钢琴大师艺术周”正式登陆。

  “大师周”的第一年就高朋满座,邀请了当时已经92岁高龄的美国钢琴家阿贝·西蒙,这是至今应邀来中国演出的年龄最大的国际大师,被誉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20世纪黄金年代”的钢琴大师。这位身高只有1.6米的“音乐巨人”,以他的专注和高超的琴艺赢得了国内乐迷的尊重。据了解,因为签证问题,当时组委会一度以为阿贝·西蒙不能成行,没想到这位老人来沪的决心非常坚定。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在起飞前几日顺利拿到了签证,可谓“有惊无险”。

  西蒙先生演出时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在演出前不喜欢在后台等待,必须在即将开演前才踏进音乐厅脱下外套直接上台演奏。为了符合大师的习惯,而又不因为堵车而耽误演出,钢琴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就提前开车将他送到音乐厅附近,然后载着他不停地在音乐厅外围兜圈子,直到开演一分钟前把西蒙先生送到。

  有人说,上海不仅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舞台,还能吸引享誉国际的高龄音乐家。聆听这些老人在舞台上专心演奏那些伴随他们一生的乐曲,获得的是心灵上的震动。

  此后,每年的“大师周”都会邀请各国的钢琴家来到上海,这些钢琴家中有德高望重的国际大师,也有就读于柯蒂斯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等顶级音乐学府的青年才俊,这些年轻的钢琴人才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大师周”跟随自己崇拜的国际大师学习。“大师周”成为一个立足上海,集聚全球钢琴人才的国际平台,排得满满的音乐会、大师课和学术讲座为全世界的专业音乐人才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养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约四到五千万人的钢琴学习群体。在音乐文化事业发达的上海,未来的钢琴故事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