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政发布

2017-05-19 08:09:29|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激发师生科研活力 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政发布

  东方网记者刘晓晶5月18日报道:今天,同济大学发布《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对科技成果的形成、转化流程、收益分配、责任和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此激励师生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应用、推广,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

  当日,同济大学、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技术专利转移协议》,将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6项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合同金额共计38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同济大学历史上最大额度的技术转移现金合同。

  记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技术及装备”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2016年4月23日,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润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关于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与装备的技术成果转化意向书》。

  为落实意向书的有关内容,同济大学与张江研究院随后签订了推进“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产业化制造平台”项目产业化服务的技术服务合同;润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成立了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现金采购”的方式从同济大学获取专利技术;同济大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明确了科研人员在技术成果转化收益中的主体地位。三方共同形成了“企业+高校+独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三位一体”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模式,也使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首个集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备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链条”创新中心。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同济大学在大力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同时,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打通将“纸”变成“钱”的最后一公里,以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此次王占山教授系列技术发明和原始创新成果,以3800万元人民币转让,学校将所得收益的85%归科研团队,用于支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以此调动科研团队的积极性。此次签约也成为“企业+高校+独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三位一体”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标志着同济大学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已初显成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