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 上海科技交出亮眼答卷

2017-03-24 08:19:12|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十三五”开局之年,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答卷。在昨天揭晓的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奖榜单上,涌现出了不少打破国外禁运封锁,或从全部依赖进口转为我国能自己生产的技术项目,其背后凝聚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血和梦想。

  同一年度首次评选出两项特等奖,近60%项目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70%以上获奖项目得到政府科技计划资助,高等级奖项中20%的项目惠及民生……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数字,让这份榜单“成色”十足。

  对标全球科创中心,想国家所想

  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高地作用,勇于承担国家战略任务,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

  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热环境模拟试验是预先暴露和排除故障的必备技术手段。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上海交大吴静怡项目组历经近20年,攻克了高低温交变、高变温速率、大温差和大占位空间等技术难题,为国家多个重大工程航天器的顺利发射升空和平稳在轨运行提供了保障。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比强度和防弹性能最高的纤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西方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和高端产品禁售。上海化工研究院王新威团队经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了高端纤维上下游产品及关键技术的全面国产化,摘得技术发明一等奖。

  科研团队“十年一剑”挑战难关的韧劲与勇气,离不开政府选题立项的魄力和眼光。此次获奖的七成项目获得过政府科技计划资助。其中,技术发明特等奖项目先后获得7项国家863项目的资助。

  透过榜单不难发现,上海作为区域创新高地的创新辐射作用凸显。昨天揭晓的253个获奖项目中,共有647家参与单位,平均每个项目有2.56家参与单位。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我国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共有10家单位投身其中,是本年度所有获奖项目中参与单位数量最多的项目。

  在如今这个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大科学时代,能否顺应潮流,开放式创新,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气度与胸怀。此次“摘金夺银”的重量级成果中,57.7%的项目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近三成项目有外地单位参与,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渐成趋势。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挑大梁

  今年的获奖项目,按照所属技术领域统计,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有50项,占比19.8%;信息技术、能源与环境领域均为39项,占比同为15.4%;新材料领域有24项,占比9.5%。上海市科技奖励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峰说:“这四个技术领域完全契合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在所有获奖项目中的占比之和,也连续多年超过60%。”

  主动脉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夹层破裂后致死率高达90%。覆膜支架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可达95%。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常兆华团队成功开发出国际上第一个术中支架、国内第一个胸主动脉支架和腹主动脉支架,摘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我国大血管治疗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主动创新,才能从激烈的市场拼杀中突围。此次列入获奖名册的参与单位中,企业占据了近六成席位;第一完成单位中,企业占比41.5%,其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为65、30和10家,国企成为创新领头羊。

  无人驾驶系统作为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具有提高安全可靠性、增大线路通过能力等优势。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顾伟华团队,自主创新无人驾驶核心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无人驾驶高等级GoA4级的所有功能,并成功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

  老中青三代接力创新,年轻人冒尖

  通常,30-50岁是科研人员迸发创新活力的黄金期。近年来,上海在培育创新人才体系中,大手笔向青年倾斜,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本年度上海市科技奖所有获奖人的平均年龄为41岁,团队平均年龄50岁以下的项目组,占到所有获奖项目组总数的94.9%。253名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有141人,占比55.7%;而在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人中,这一比例高达81%。

  身为此次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上海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新威年仅38岁,是高等级奖项第一完成人中年龄最小的。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芳香化合物立体及对映选择性直接转化新策略”项目组的平均年龄为35岁,是高等级奖项中团队平均年龄最小的。

  事实上,每个获奖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老中青三代接力创新的感人故事。作为榜单中年龄最长的第一完成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陈以平已是79岁高龄,而整个项目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过43.5岁。围绕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自上世纪80年代起,陈以平就带领团队开展临床规范和作用机理研究,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老专家的经验指导和精神感召下不断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