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相继掀起寻根热潮

2017-02-09 15:10:11|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专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它们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在国人的血脉里。今天,只要通过丰富有效的手段,重新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温情敬意,那么传统文化就能够继续助推今天的城市发展,塑造今天的城市文化面貌。

  那些深植于城市历史中的民俗、传说、人物和信仰,究竟能为当下的发展提供怎样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随着一股寻根热潮在上海各区相继掀起,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日渐清晰。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等专家看来,丰厚的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的根脉所系,不仅勾勒出城市发展的脉络,更能让现代城市的发展,接续上传统文化的气脉,让传统文化生发新枝。

  让传统文化助推城市发展,需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本市奉贤区,元宵节的花灯别有特色:一条条饱含了贤文化的家训被写进花灯,让居民在看花灯猜灯谜的同时,感受贤文化的生动内涵。

  这是奉贤近年来大力推广贤文化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奉贤区文明办了解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贤文化在奉贤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春秋时孔丘弟子言偃曾来此地讲学,清代设县时,就取“敬奉贤人”之意来为其命名。时至今日,奉贤区充分认识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贤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仍然应该被发扬光大。

  除了通过家训、家风培育活动来将贤文化渗透到日常治家与生活,并与传统节日庆典相结合之外,在奉贤,贤文化的印记可以说无处不在。奉贤中学的校徽就是一个大大的贤字;坐落在奉浦社区的贤园则是贤文化历史沿革的重要展示空间;在有600年历史的庄行古镇,“庄行故事会”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活动,居民们自发聚在一起,讲讲家里的事,说说眼前的人,分享贤文化在身边的鲜活案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老的贤文化在今天结出了新的果实。奉贤区也因此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称号。

  有专家指出,贤文化在奉贤展现出的生命力不是偶然。这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而它们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在国人的血脉里,融在城市的文化里。今天,只要通过丰富有效的手段,重新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温情敬意,那么传统文化就能够继续助推今天的城市发展,塑造今天的城市面貌。

  城市本身的文化血脉,在城市发展中得到延续

  还有一些城市记忆和民间信仰,勾勒了城市发展的脉络,能够让今天的人们对于城市沿革有更为深刻的体悟;而其中凝结的许多基本思想理念,比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与今天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因此仍然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比如黄道婆。这位南宋时期出生于华亭县乌泥泾镇的女性,后来成长为一代“棉圣”。因她开创的中国手工纺织业的新时代,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盛销不衰,上海农村家家机杼,享黄道婆之恩惠达600余年。苏智良认为,黄道婆精神的本质就是古代的创新文化。英国直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才有了可以与她革新的棉纺织工具相媲美的纺织机器;她创立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世界棉纺织手工技艺中的瑰宝。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徐汇区不断加大传承黄道婆精神的力度。记者从徐汇区非遗办了解到,目前该区已经形成了国家、市、区三级阶梯传承队伍,发展了多处技艺传承基地,并推出了一系列相关出版物。2016年,该区又先后编纂出版了连环画《华泾文脉》之《黄道婆》,举办了首届黄道婆文化旅游节,创作了动画片《棉花姑娘》等,黄道婆纪念馆和黄道婆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也已在计划中。

  其实,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上海还有不少。比如一度在民间非常流行的海神崇拜———建于1884年的天后宫香火持续旺盛,勾连的就是航海和海洋贸易业在上海的沿革史,以及由此带来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现在天后宫已经不存在,但位于南外滩的商船会馆还在,并且被列为保护建筑。苏智良认为,完全可以考虑以此为依托,对于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复兴,让城市本身具有的文化血脉,在城市发展中得到延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