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开春,300万斤上海节水抗旱稻稻种,将在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大面积撒播,预计播种面积将在100万至150万亩。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透露,这批种子去年已被抢购一空。
这意味着曾获得上海科技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的“节水抗旱稻”正走向市场,走上百姓餐桌。科学家团队成立节水抗旱稻研发公司“天谷生物”,覆盖从研发到米业的全产业链。同时,上海节水抗旱稻也在东南亚、非洲等10多个国家开始试种。
旱稻产量与水稻持平,节省50%以上灌溉水
水稻每年要“吃”掉全国50%以上淡水,农药、化肥洒在水中,只有30%被吸收了,其他都流入了江河湖海。也不是所有地区都能支撑“泡着”种稻,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说,以水土资源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测算,要实现2020年的粮食增产任务,水的缺口在1200亿立方米左右。
如何让水稻既少“吃水”,又能使得占我国稻田70%的缺水型中低产田焕发生机?这是罗利军团队孜孜以求的。十多年前,他们从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中育成首个杂交旱稻品种。它既节约水———只需基本的生理用水,不必全生育期建立水层,每亩节水50%以上;又能粗放生长,免耕栽培、旱种旱管,在“望天田”里也高产,亩产超过600公斤,产量毫不逊色于传统水稻。
这些年,节水抗旱稻陆续在安徽、江西等地试种。几年下来农民发现,在水量充足年份,节水抗旱稻的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能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一旦遭遇大旱,旁边田里的水稻叶子卷了,谷壳空了,节水抗旱稻仍能保持平均300-400公斤/亩的产量。
扎根药谷,孵化首个“绿色超级稻”
一开始,旱稻研究更多考虑的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罗利军始终希望自己培育的水稻新品种能够造福农民,成为百姓的“盘中餐”。“要知道,现在水稻的祖先野生稻,原本就有水生和旱生双重属性,只不过那时旱稻产量低,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选择了水稻,抛弃了旱稻而已。”罗利军说。
好种子只有走向市场才有活力,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上海节水抗旱稻已育出籼型和粳型杂交稻等数十个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优质米2级。其中籼稻在广西百色、安徽阜阳、湖北国家粮食主产区等地已经种植了百万亩。
更符合上海人口味的还是粳稻,去年新育成的粳稻新品种“沪旱61”在上海种植几百亩,反响良好。这一品种的亩产量与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浙江稻米“秀水”系列品种相当甚至产量更多、稻米品质则提升1-2个档次,同时它可减少灌溉用水50%以上,减少化肥30%以上。据罗利军透露,今年这一品种将在上海和浙江安吉两地种植上千亩,以每亩产量500公斤计算,产量可达500吨以上。
如今,“天谷生物”已落户张江药谷,致力于构建以节水抗旱稻为代表的“绿色超级稻”产业化平台。罗利军透露,研究团队正在试种节水抗旱稻新品系,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超级稻”。它除了具有节水抗旱的特性,其亩产量更是高达646公斤,米质也达到了国优3级米标准。(沈湫莎)
相关链接
何谓“绿色超级稻”
2005年,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为首的科研团队首次提出“绿色超级稻”计划。在他们描绘的“和谐稻田”中,水稻被赋予了三种“美德”,即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和节水抗旱。当然,保持适中产量是基本前提。
2010年科技部批准立项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2014年,作为科技部863计划农业技术领域的唯一重大项目,绿色超级稻项目得到延续资助。
“绿色超级稻”不仅是指具有绿色性状的新品种,它还代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的育种新理念和“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管理方式。